1948年12月24日,孙兰峰率5万多张家口守军突围时,被解放军围歼!孙兰峰混在

浮梦随形游 2025-02-15 18:07:57

1948年12月24日,孙兰峰率5万多张家口守军突围时,被解放军围歼!孙兰峰混在俘虏群中,穿着一件老羊皮旧草绿大衣,戴着一顶破旧军帽,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国民党第11兵团司令官! 前一天,张家口战役已经进入最后的关键时刻。作为华北剿总司令部的主力之一,第11兵团在解放军的猛烈进攻下节节败退。 城内的形势日益严峻,各项物资补给逐渐匮乏,士兵们的斗志也在持续消退。面对这样的困境,作为兵团司令官的孙兰峰作出一个重大决定。 12月23日,解放军的炮火逼近城区主要防线时,孙兰峰召集各级指挥官,商讨突围计划。他命令部队分批向城外突围,希望能够借助夜色的掩护,突破解放军的包围圈。 当时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城内守军秩序开始混乱,通讯联络也难以维持。 突围行动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解放军早已预料到国民党军队可能会采取突围行动,因此在城外设下了严密的包围圈。 国民党军队试图突围时,立即遭到了解放军的强力围堵。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到第二天清晨,突围部队已经完全陷入混乱。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突围无望。作为兵团司令官的孙兰峰知道,一旦被俘,后果不堪设想。 他支开了身边的大部分警卫,只带上一名最忠诚的卫兵。脱下那身显眼的将官军服,换上了一件破旧的羊皮大衣,又戴上了一顶陈旧的军帽。他甚至用泥土蹭黑了脸,以免被人认出。 天色微亮,解放军开始清理战场,俘虏了大批溃散的国民党士兵。孙兰峰混迹其中,装作一名普通士兵。 他沉默地排在队伍里,垂着头,尽量不引起注意。由于平日里行事低调,即便是曾在他手下效命的士兵们,也没有认出这位身着破旧羊皮大衣的“俘虏”就是他们的司令官。 按照优待俘虏的政策,解放军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安置在附近的村庄,还给他们提供了热腾腾的饭菜。 对孙兰峰来说,这种安置反而成了他逃脱的机会。 夜深人静,他和忠实的卫兵悄悄起身,趁着夜色,从村庄的后巷潜行离开。他们不敢走大路,只能沿着乡间小道,在寒风中艰难跋涉。 他们几乎没有像样的食物,只能靠着沿途寻来的干粮和冰雪解渴。终于,他们抵达了商都县。 孙兰峰悄悄寻找到一位曾与自己有旧交的乡长。乡长得知孙兰峰的处境后,为孙兰峰准备了一辆骡车,以便他继续逃亡。 孙兰峰站在骡车旁,心中权衡着接下来的去向。突然,院外传来嘈杂的脚步声,一个身穿破旧军服的士兵大步走来,目光紧盯着那辆骡车:“我是解放军,车要征用。” 多年军旅生涯的经验让孙兰峰立刻察觉到异样:“哪个部队的?谁是你们的上级?” 那名士兵显然没料到会被如此质问,一时语塞,慌乱之中竟下意识地立正敬礼,脱口而出:“孙司令!” 一瞬间,四周寂静无声。事件很快惊动了地方官员,县长白震等人连夜赶来,与孙兰峰会面。 白震语气凝重地告诉他:“司令,您的部队……已经乱了。”溃散的士兵四处逃亡,有人投降,有人流落民间,甚至有人打起了土匪的主意。 听着这些消息,孙兰峰沉默了许久。他曾统领的精锐部队,如今已成一盘散沙,军纪荡然无存。他明白,自己必须尽快做出抉择,否则只会深陷其中,无法脱身。 孙兰峰思索下一步行动时,屋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来人是他的老部下王克俊,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傅作义已经宣布起义,并且正在寻找机会与他联系。 不久后,王克俊与另一位旧识张濯清相继找到孙兰峰。王克俊首先开口:“如果您愿意起义,不仅可以保留部队原有的建制,军官的职级也不会变,最重要的是,起义能够避免无谓的牺牲。” 张濯清的态度更加直接:“孙司令,现在的局势已经明朗,抵抗毫无意义。留在这里,您还能指望带着这些溃兵做什么?不如做个顺应时势的决定。” 孙兰峰担心起义后的处境,也担心自己手下的将士是否能真正得到善待。他需要更确切的保证。这时,傅作义亲自出面了。 两人彻夜长谈,傅作义向他详细解释了起义后的政策,并郑重承诺,起义部队将受到公平对待。 “我们都是旧时代的军人,但现在是新时代了。过去的恩怨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为国家的未来考虑。”这番话让孙兰峰终于下定决心。 1949年9月19日,孙兰峰在起义电文上签字,正式宣布起义。这一决定不仅为他自己,也为曾经的部属找到了出路。 他随即受邀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10月1日亲眼见证了开国大典。 周恩来总理特意设宴款待傅作义和孙兰峰。从此,他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直至1987年2月27日,在呼和浩特病逝,享年92岁。

0 阅读:158

猜你喜欢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