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

浮梦随形游 2025-02-15 18:06:59

公元251年,司马懿自知活不了多久了,想起曾被自己斩杀的曹家1000多口人,临死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两个无比英明的遗嘱:理好国政,司马家后人一律不准上坟! 公元208年,年仅30岁的司马懿带着家人投靠了曹操。在此之前,司马懿一直深居简出,以避祸为先,甚至多次推辞曹操的征召。 初到曹营的司马懿,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但行事作风却极为低调。他在军中任职期间,对部下十分严格,训练有素,但从不张扬炫耀。 这种谨慎的态度让曹操也对他颇为忌惮。为了试探司马懿的心思,曹操曾多次考验他,甚至还让司马懿与自己共乘一车,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在这些考验面前,司马懿总是表现得不卑不亢,既不会过分谄媚,也不会显得傲慢无礼。这种处世方式让他在曹魏集团中逐渐站稳脚跟。 随着年龄的增长,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才能愈发得到展现。特别是在抵御蜀国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他成为了魏国最倚重的将领。 面对诸葛亮的强大攻势,司马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防御策略。他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而是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战术。 这种战术虽然看似消极,但却十分有效。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会因为补给线过长,无法持久作战而不得不退兵。 但司马懿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他认为诸葛亮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激将,说明对方已经开始急躁,这正是他防守战术奏效的表现。 事实证明司马懿的判断是正确的。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他的防守战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场持久的军事对抗,不仅巩固了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更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军事资源和人脉关系。这些都为他日后夺取政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239年,魏国曹睿驾崩后,年仅8岁的曹芳即位。由于年幼的曹芳无法亲政,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被任命为托孤重臣。 这种权力分配的格局并没有维持太久,曹爽很快就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将朝中重要职位都安排给自己的亲信,试图将司马懿架空。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应对方式。他开始装病闭门不出,表现出一副衰老、疾病缠身的样子。 这种示弱的表现让曹爽放松了警惕。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司马懿始终保持着"病重"的状态,让外界对他的印象停留在一个即将告老还乡的老臣形象上。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护送年幼的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祀先帝。这次祭祀活动成为了改变魏国政局的重要转折点。 就在曹爽离开洛阳城的当天,"卧病在床"的司马懿突然出现在城中。他迅速控制了城门,调动军队,占据了洛阳的军事要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曹爽显得措手不及。他在高平陵上接到消息时,司马懿已经完全控制了洛阳城的局势。 这个誓言最终让曹爽做出了投降的决定。他解除了身边将士的武装,带着家人回到了洛阳城。 这次清洗的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曹爽的直系亲属,还包括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家族。据史料记载,被处死的人数超过了千人。 公元251年,年逾七旬的司马懿临终前留下两个重要的遗嘱。其中一个是要求后人专注于处理国家政务,另一个则是严禁子孙前往他的坟墓祭拜。 禁止后人祭拜的决定,首先是为了避免重蹈曹爽的覆辙。当初曹爽正是因为带着年幼的皇帝去祭拜先帝,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 这种前车之鉴让司马懿格外警惕。通过禁止后人祭拜,可以避免司马家族的重要人物同时离开权力中心,造成防守空虚的局面。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陵墓。在古代政权更迭时,挖掘前朝权臣的坟墓是一种常见的报复手段。 如果没有人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就能最大程度地保护陵墓免受破坏。这个决定展现了司马懿对未来局势的清醒认识。 然而,这些深谋远虑的安排并没有为司马氏家族带来长久的统治。在司马懿去世后不到五十年,他的后人建立的西晋王朝就走向了灭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的后人对他的所作所为并不认同。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到高平陵政变的详细过程后,当场痛哭流涕。 这种态度显示出即便是司马家族的子孙,也对司马懿在政变中背信弃义的行为感到惭愧。这成为了历史对司马懿最有力的批判。 从更长远的历史角度来看,司马懿的政治谋略确实帮助他取得了短期的胜利。但这种胜利是以牺牲道义和信誉为代价的。 他在政变中处死曹爽全族的举动,违背了自己在洛水边的誓言。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许多原本支持他的大臣都感到不安。 蒋济和陈泰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两位大臣虽然参与了政变,但对于司马懿后来的残酷行径表示强烈反对,甚至放弃了可能获得的政治利益。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

浮梦随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