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大怒:“我就

随风起舞的尘埃 2025-02-15 18:06:47

1985年,老山战场上,杨启良歼敌18人,转业后却遭地方恶霸刁难,他大怒:“我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县城最大的超市里人来人往。收银台前,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正在处理一起消费纠纷。他就是从老山战场退役的杨启良,如今在当地一家商业机构任职。 "赔钱!不赔我就砸了你这超市!"对方甚至叫来了几个地痞模样的帮手,试图以多欺少,他们并不认识杨启良。眼看着对方步步紧逼,杨启良依然站得笔直,目光如炬。 这种气势让闹事者略显慌乱。他们习惯了欺负普通商户,还从未见过如此镇定的对手。其中一个地痞装腔作势地挽起袖子,试图靠近杨启良。 就在这时,杨启良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确定要动手?"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将几个闹事者打回了现实。 "老...老兵?"带头闹事的人声音颤抖着问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群人很快就作鸟兽散。临走前,他们还不忘小声嘀咕:"早说是老兵啊..." 这起纠纷就这样轻易化解了。围观的顾客们纷纷对杨启良投来敬佩的目光。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位老兵的具体事迹,但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自军人的正气和担当。 对杨启良来说,这样的小风波算不了什么。作为一名经历过实战的老兵,他见过太多生死考验。相比之下,这些地方恶霸的伎俩,在他眼里不过是小把戏罢了。 1983年,年轻的杨启良刚刚来到中越边境的老山前线。这里的自然环境远比想象中更为恶劣,潮湿闷热的空气让人透不过气来。 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杨启良和战友们只能赤着上身在猫耳洞里生活和训练。 在老兵的指导下,杨启良很快掌握了战地生存的基本技能。点点滴滴的积累,为他后来的战斗打下了坚实基础。 1985年3月,部队接到了参与852行动的命令,这次任务的核心目标是改善老山的防御态势,并夺取敌方的制高点。 前期的气象侦查显示,作战当天的半夜能见度较低,这种条件对我方的隐蔽行军和突袭极为有利。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背后,所有的指挥官和战士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杨启良所在的突击队在凌晨时分悄无声息地进入了作战区域。他们的任务是攻占清水河门户的166号和167号高地。 不同于以往的作战方式,这次,我军采取了电子干扰设备,有效压制了敌军的通信网络,为突袭提供了宝贵的隐蔽时间。随着电子干扰的开始,战斗的序幕悄然拉开。 小分队的行动顺利开始,他们的第一站是攻占166高地北侧的无名高地。刚开始时,一切进展顺利,他们成功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 可是,敌军很快意识到这一高地的重要性,迅速调动了大量兵力进行反扑。天色渐暗,深夜里,敌人发起了两次猛烈的偷袭,杨启良带领战友们紧急反应,顽强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 敌军调来大量火炮,迅速对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在炮火的震荡下,杨启良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战场变得异常险恶。 尽管如此,杨启良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尽管双腿受伤,他依然拼命将伤员转移到相对安全的位置。接着,他开始收集战场上剩余的武器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通过电台,杨启良向连长报告了当前的战况,并请求友军炮兵的支援。为了节约宝贵的弹药,他决定采取更为高效的战术——近距离射击。 他巧妙地利用战场地形,耐心等待敌军逼近,才精准开火。几次战斗中,他灵活运用手榴弹,成功摧毁了敌军的多个进攻阵地,有效瓦解了敌方的攻击。 接下来的4个多小时里,杨启良几乎是孤军奋战,他一人坚守阵地,顽强地打退了敌军4次猛烈进攻,歼敌18人。 尽管面临极大的压力,他依然坚持到最后,不仅为我军巩固了北侧阵地,也为后续收复166高地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0 阅读:48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58

用户13xxx58

3
2025-02-15 23:34

向我开炮的精神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