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个小孩杀掉!”曹丕被吓了一跳,他求情:“父亲,周不疑是奇人,将来可以为我所用,父亲为何要杀他?” 建安十三年的春天,许都城内笼罩着一片哀伤的气氛。曹操府邸的灵堂里,白幡招展,香烟缭绕。曹冲,这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天才,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灵堂外来往的吊唁之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身着素衣的年轻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周不疑。 周不疑站在灵位前,泪水不住地往下流。他望着好友的灵位,神情哀痛,随即吟诵出一首长达百余字的悼文。"於惟淑弟,懿矣纯良"的开篇词句,道出了对亡友的思念与惋惜。这首文采斐然的悼词在场中传诵,让众人为之动容。 时光倒回三年前,在许都城内的一处书院,十岁的曹冲初遇比他年长几岁的周不疑。那时的周不疑已小有名气,以过人的才学闻名于世。两个少年相见恨晚,常常相约研读典籍,探讨学问。在许都的街巷中,时常能看到这对才俊结伴而行的身影。他们或是登高望远,或是品茗论道,情谊日渐深厚。 曹冲自幼聪慧过人,《三国志》中记载他五六岁时就已具备成人智慧。在与周不疑相处的日子里,两人常常就经典著作展开讨论。有时是《诗经》《论语》的义理阐释,有时是天文地理的探讨,两人总能谈得热火朝天。这样的场景落在曹操眼中,不禁让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期待。 作为曹操二十五个儿子中最受宠爱的幼子,曹冲的聪颖远超同龄人。他不仅能言善辩,还常有独到见解。那个著名的"称象"故事,就充分展现了他过人的智慧。曹操时常在文武百官面前夸赞这个小儿子,甚至暗示过要让他继承自己的基业。 周不疑虽年纪尚轻,却已展现出不凡的才华。据传他十七岁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更有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正是这样的才能,让他在后来协助曹操攻打柳城时,献上了十条妙计,为战事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命运弄人,建安十三年初,曹冲突染重病。许都城内的名医轮番诊治,却始终未能挽回这位少年的生命。曹操为此悲痛欲绝,不惜重金操办丧事。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不仅断送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未来,也让许多人扼腕叹息。 在众多吊唁之人中,周不疑的出现和他所做的悼文,成为了这场丧事中最动人的一幕。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这位少年才俊生命的最后时刻。命运的转折就在眼前,一场惊心动魄的变局即将展开。 周不疑的悼文在灵堂内回荡,曹操的神色却渐渐发生了变化。他原本因周不疑对爱子的真挚情谊而感动,但随着悼词的深入,一丝阴霾逐渐爬上眉间。那些文字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才华,让他想起了往事。 在攻打柳城时,年少的周不疑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不仅为曹操献上十条妙计,更准确预判了守军的部署。这些建议为攻城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那时的曹操曾称赞这个少年智计过人,却未曾想到这份才能日后会成为一个隐患。 更让曹操在意的是,周不疑与汉室宿将刘表的关系。作为刘表重臣的外甥,周不疑与荆州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动荡的年代,这样一位身具才华又与敌对势力有关联的少年,无疑会成为一个潜在的威胁。 当周不疑离开灵堂后,曹操立即召来亲信,下达了诛杀的命令。这个决定来得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政治势力来说,不能留下任何可能威胁到未来的隐患。 正当刺客准备动身时,曹丕匆忙赶来。作为曹操的长子,他深知周不疑的才能有多么珍贵。他向父亲进言,希望能够留下这位少年才俊为己所用。然而,曹操只是冷冷地说了一句话,便驳回了儿子的请求。那句"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不仅是对曹丕能力的否定,更是对周不疑才能的最后认可。 在这个权力更替的关键时期,曹操深知,一个能写出如此悼文的少年,其才智已远超常人。若是曹冲在世,或许能与周不疑互为知己,共创伟业。但对于曹丕来说,这样的人才注定无法真心效力。与其留下一个潜在的对手,不如趁早除去这个隐患。 最终,周不疑还是没能逃过这场劫难。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少年,带着他的才华和抱负,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决定,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当前的统治,更是为了确保将来的权力交接能够顺利进行。 历史的长河中,像周不疑这样的才俊,往往都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的才华太过耀眼,以至于在动荡的年代里,反而成了自己生命的隐患。对于曹操来说,这个决定或许残酷,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选择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这一天,许都城内平静如常,只是少了一个年轻的身影。而曹操的这个决定,也永远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一个可能改变魏国未来的机会,就这样消失在了权力的较量中。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三国时期众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
公元208年,13岁的曹冲病逝,他的好友周不疑悼念后离开。曹操吩咐手下:“去把这
浮生的若梦浅酌
2025-02-15 18:06:35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