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

岳仙踪隐 2025-02-15 18:05:49

1945年,日军被苏联红军被押往了寒冷的西伯利亚。后来,活下来的日军战俘哭着回忆道:“苏联女军医让我们脱光衣裳,然后用手抓一抓屁股上的肉,然后肉多肉厚的就要被选去干最苦最累的活……” 1945年8月,随着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并大举进入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的统治迅速崩溃。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大批关东军官兵开始向苏军投降。 在短短的几周内,苏联红军在东北地区共俘虏了超过60万日军。这些战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东军的精锐部队。 从东北到西伯利亚,这段距离动辄数千公里。战俘们被编成若干纵队,在苏军的押解下开始了这段艰难的旅程。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有限,大部分战俘不得不徒步行进。他们穿过广袤的森林、跨过连绵的山脉,每天都要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行进数十公里。 战俘们的日军制服根本无法抵御西伯利亚零下几十度的严寒。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许多人只能穿着单薄的衣物在寒风中前行。 战后的苏联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物资短缺,能够分配给战俘的食物极其有限。每天的配给往往只有一些粗面包和稀汤,远远不能满足长途跋涉所需的能量消耗。很多战俘在行进途中就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症状。 这支队伍走走停停,每到一处都会留下一些因病倒下的战俘。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生病的战俘很难得到及时的治疗。即便是轻微的感冒,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也可能演变成致命的疾病。 到达指定的战俘营后,等苏联当局将这些战俘视为重要的劳动力资源,用于战后重建工作。正是在这个时候,那个令人难忘的"体检"制度开始实施。 苏联女军医以检查身体状况为由,要求他们脱去全部衣物。随后,军医们用一种极其粗暴的方式,捏着战俘臀部的肌肉来判断其身体状况。 所谓的"体检"实际上是一种筛选劳动力的手段。那些被判定为体格强壮的战俘,往往会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劳动岗位。 在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他们要承担着超出常人极限的体力劳动。军医们仅仅通过简单的外部检查就决定了这些人的命运,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了战俘的实际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 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分布在广袤的冻土地带。每到冬季,刺骨的寒风席卷着这片土地,气温经常降到零下40度以下。 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战俘们不得不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浮肿,但这种症状在"体检"时往往被误认为是身体强壮的表现,最终这些人被分配到了更加繁重的劳动岗位。 战俘营的医疗设施极其简陋,即便是生病的战俘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体检"中被认定为体格强壮的人,即便后来身体状况恶化,也很难改变其劳动分配。这种不人道的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战俘在严酷的劳动中失去了生命。 苏联将战俘视为战后重建的劳动力来源。这种做法虽然违背了国际公约中关于战俘待遇的相关规定,但在当时却很难得到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规模战俘迁移在二战结束后并非个例。当时的苏联在东欧等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将大量战俘输送到国内作为劳动力。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但付出的代价是众多战俘的生命。 苏联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处理战俘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这种做法虽然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却很少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和干预。 直到多年后,这段历史才逐渐被人们所重新认识。

0 阅读:1
岳仙踪隐

岳仙踪隐

崧岳仙踪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