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宋时轮正在一家饭店吃饭,服务员无意间提到了老板的名字,宋时轮一愣,随即迫切地询问服务员:"你们老板,真叫董竹君?" 1950年春天的上海,阳光和煦,街道上熙熙攘攘。宋时轮带着警卫员来到南京路附近视察工作。 连续几天的会议让宋时轮感到疲惫,视察工作告一段落后,他决定找个地方吃顿午饭。警卫员指着不远处一家门庭若市的饭店说,那里的川菜很有名。 锦江川菜馆内座无虚席,门口还排着长队。服务员看到宋时轮一行人的军装,立即引他们进了二楼的包间。 包间里传来阵阵饭菜香,服务员端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川菜走进来。宋时轮随意点了几个招牌菜,准备填饱肚子就走。 "这道回锅肉是董老板的拿手好菜,她可是地道的四川人。"服务员一边摆盘一边说道。警卫员接过菜单,看到上面印着"锦江川菜馆 董竹君创办"的字样。 这个名字让宋时轮的筷子突然停在半空。他放下筷子,仔细询问服务员关于这位董老板的情况。 服务员提到董老板在上海开了十多年的饭店,还说她以前在重庆也开过工厂。宋时轮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1929年的上海。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秋天,当时的宋时轮正在开展地下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组织安排他前往外地执行任务,但手头却十分紧张。 一位姓李的同志介绍他去找一个开茶馆的老板娘。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能见到一位女性独自经营茶馆实属罕见。 茶馆老板接到李棠萼的信后,二话不说就拿出一笔钱资助了素不相识的宋时轮。这笔钱不仅解决了宋时轮的燃眉之急,还让他顺利完成了组织交代的任务。 二十年过去了,宋时轮从未忘记那位帮助过自己的茶馆老板。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他总想着有朝一日要当面感谢这位恩人。 这看似偶然的重逢背后,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汇。在上世纪初的上海,董竹君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 为了给患病的父亲筹医药费,年仅十五岁的董竹君不得不去当"清倌人"。在那个年代,"清倌人"是一种靠唱歌卖艺为生的职业,虽然不至于沦落风尘,但也常常被人轻视。 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才艺,董竹君很快成为了"头牌"。在这期间,她结识了革命党人夏之时,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婚后的董竹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日本期间,她系统地学习了日语、数学、地理等多门课程,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1924年,董竹君在重庆创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飞鹰"黄包车公司。这两家企业的成功,让她成为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社会局势动荡,她的企业难以为继。1929年,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来到上海重新创业,开了一家小茶馆。 正是在这家茶馆里,她与当时还是地下党员的宋时轮有了第一次交集。那时的宋时轮正在为革命事业奔波,身处险境。 宋时轮1907年出生于湖南,年轻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奉组织安排来到上海开展地下工作。 当时的上海,是国民党统治区域,共产党人的处境十分危险。宋时轮需要一笔资金来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通过党组织的关系,宋时轮找到了董竹君的茶馆。没想到这位女店主二话不说就伸出了援手。 这笔钱帮助宋时轮顺利完成了任务,随后离开上海继续投身革命事业。此后的二十年里,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经过多年的革命生涯,宋时轮逐渐成长为一名重要的军事指挥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某兵团司令员。 而董竹君在1935年创办了锦江川菜馆,凭借地道的川菜手艺和诚信经营,很快在上海打响名气。次年,她又开设了锦江茶室。 在上海市公安局的安排下,一场特殊的宴会很快举办起来。二十年后的重逢,让这对恩人相见倍感亲切。 宴会上,宋时轮向在场的人详细讲述了当年的往事。那笔及时的资助,不仅解决了组织的燃眉之急,更帮助革命事业渡过了一道难关。 董竹君却表示对这件事已经记不太清楚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曾经帮助过很多人,这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件事。 为了表达谢意,宋时轮特地送了一把珍贵的日本指挥刀给董竹君。这把刀承载着一名军人对恩情的感激之情。 此后,宋时轮每次到上海,都会去锦江川菜馆看望董竹君。两人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却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董竹君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光明前景。1951年,她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她将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以及全部个人资产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这笔价值不菲的资产,为新中国的建设增添了一份力量。 锦江饭店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了新生。国营企业的体制让这家百年老店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到上海滩知名的女企业家,董竹君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她不仅打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革命事业。
1950年,宋时轮正在一家饭店吃饭,服务员无意间提到了老板的名字,宋时轮一愣,随
墨染时光深
2025-02-15 18:05:44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