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志愿军代司令陈赓回国,赶往丰泽园向伟人汇报工作。恰好,伟人正在午休,陈代司令就坐在窗前,给警卫员们大声讲起笑话。伟人被吵醒了,反而笑着说:“外面是陈赓吗?你别捣鬼了,赶快进来吧。”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将军率领陈谢兵团在中原大地驰骋纵横。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一道,陈谢兵团构建起三路进军的关键布局,让整个战局呈现出品字形的战略态势。 这种战略布局让国民党军队顾此失彼,难以组织有效的防御。国民党精锐部队在三路大军的迂回包抄中陷入重围,战斗力快速瓦解。 陈赓将军指挥部队作战时,一贯注重运动战和歼灭战相结合。他善于抓住战机,总是能在关键节点给予敌军重创。 随着三大军团的胜利会师,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这场战役成为了解放战争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战役,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陈赓将军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在这场与世界头号强国的较量中,陈赓将军直面美国军队的强大火力。 志愿军将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一次次打败装备精良的美军。但是,陈赓将军清醒地认识到,单靠勇气和战术是不够的。 在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期间,陈赓将军亲眼目睹了中美两军在军事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美军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飞机、大炮和机械化部队,而志愿军却只能依靠简陋的武器装备与之对抗。 更令人揪心的是,即便偶尔缴获了先进武器,志愿军的技术人员也往往无法熟练操作和维护。有时一门大炮出了故障,找遍整个连队都找不到一个能修理的人。 从朝鲜战场归来后,陈赓将军开始思考如何弥补这个短板。他深知,中国要在军事领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培养人才做起。 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斯大林向中国提出了重要建议。他认为中国应该建立一所专门的军事院校,培养军事技术人才,尽快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 这个建议恰好契合了中国的实际需求。朝鲜战争中暴露出的技术短板,让中国领导人更加坚定了发展军事教育的决心。 1952年,中央决定成立军事工程学院,这个任务落在了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陈赓将军身上。选择陈赓担任院长,是因为他既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又深刻了解中国军队在技术装备方面的不足。 军事工程学院的选址成为首要问题。经过反复考察和论证,陈赓将军最终选定了哈尔滨作为院址。 建校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找教授。全国的军事技术专家本来就不多,要把他们从各个单位调来,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赓将军开始了一场"全国寻访专家"的行动。他亲自去找各个副总理签字,有时还要找军队的高级将领帮忙。 周恩来总理对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特别重视。他不仅亲自审批专家调令,还建议陈赓可以和刘伯承元帅商量,从南京军事学院借调一些专家。 为了配合专家们的教学工作,陈赓将军还从各大军区选调了300名优秀干部组成助教队伍。这些助教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助手,为学院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种"专家+助教"的教学模式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它不仅解决了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还为培养新一代军事技术骨干创造了条件。 学院的课程设置也很有特色。既注重理论基础,又强调实践技能;既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在建设军事工程学院的过程中,陈赓将军展现出了独特的人才观。他认为,在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善于发现和使用各类人才。 陈赓将军坚持"技术无罪"的理念,认为一个人的过错不应该否定他的专业技能。为了争取这位专家,他亲自给最高法院院长董必武打电话,请求将这位专家调到军事工程学院。 这个请求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这位专家最终来到了军事工程学院,专门负责翻译法国的弹道文献,为学院的教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管理学院的过程中,陈赓将军特别重视改善专家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当发现有专家住在寒冷的平房里时,他立即要求调整住房安排。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行政人员搬到平房,让专家们住进办公大楼。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陈赓将军认为,要尊重知识分子,让他们安心工作。 陈赓将军还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他既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经常亲自检查教学情况,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他要求教师们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陈赓将军为了军事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尽管身患重病,他仍然坚持工作,关心学院的发展。 1957年冬天,他因心肌梗塞住院,但在病床上仍然惦记着学院的工作。经过治疗,他又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为军事教育事业奋斗。 1961年3月16日,陈赓将军因病去世,年仅58岁。他用短暂的生命为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夏,志愿军代司令陈赓回国,赶往丰泽园向伟人汇报工作。恰好,伟人正在午休
寒露微凉晨曦
2025-02-15 18:05:17
0
阅读: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