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了23岁的林乐怡,他的好友蔡澜对此非常好奇,便找借囗去金庸家做客,想要一睹林乐怡的芳容。 一九七六年的那个午后,蔡澜步履匆匆地离开了金庸位于香港的住所。这位以美食家闻名的文化人,脸上难得地露出了几分困扰的神情。他原本期待的这顿饭局,却因为一桌清淡得近乎寡然的菜肴,让他提前告辞。走出门外,他回头望了望那座装修考究的房子,暗自摇了摇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感受。 作为金庸的挚友,蔡澜对这段感情充满了好奇。在他看来,金庸一向以儒雅著称,为人处世都显得颇为稳重。是什么样的机缘,让这位享誉文坛的大作家,愿意打破世俗眼光,选择与年轻女子共结连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蔡澜找了个由头,登门拜访。 林乐怡的待客之道确实周到。当天,她亲自下厨,为这位丈夫的好友准备了一桌家常便饭。然而,当这些菜品一道道端上桌来时,精通饮食之道的蔡澜却暗自蹙眉。清炒时蔬、清蒸鱼片、一碗淡而无味的汤,这样的搭配对于一个以品鉴美食为生的人来说,着实有些难以接受。 饭局间,金庸与蔡澜谈及近来的创作,话题从武侠小说延伸到香港文化界的种种见闻。然而蔡澜的注意力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向那些过于清淡的菜肴。作为香港饮食界的权威,他深知一顿好菜不仅要营养均衡,更要做到色香味俱全。眼前这桌饭菜虽然用心准备,却似乎失却了烟火气息。 最后一道菜上桌后,蔡澜找了个不太充分的理由告辞。这位平日总是笑意盈盈的美食家,破天荒地没有用完这顿饭就离开了。或许他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一次在金庸家用餐。 这顿饭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映射出了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不同理解。彼时的香港正处于转型期,新旧文化的碰撞在这样一顿家常便饭中,呈现出了微妙的张力。蔡澜推崇的是烟火气十足的人间美味,而金庸新组建的家庭,却选择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次造访虽然没有让蔡澜如愿探知这段情缘的奥秘,却成为了他与金庸交往史上的一个独特回忆。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当人们谈起金庸与林乐怡的姻缘,蔡澜总会想起那个午后,想起那一桌清淡的家常便饭,以及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感慨。 对于蔡澜来说,这顿令他失望的饭局,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不满足,更是与其人生信条的某种冲突。作为香港饮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曾担任《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总顾问,更是众多餐饮店竞相邀请的美食评鉴家。在他看来,美食不仅是味道的享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 蔡澜常说:"抽烟伤肺、喝酒伤肝、吃肉伤胃,但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却是伤心。"这句被广为流传的话,生动地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在他的理念里,快乐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美食正是获得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当他面对那一桌过于清淡的菜肴时,这种违背其生活理念的情况,自然让他感到不适。 回顾蔡澜的人生轨迹,从十四岁开始写影评赚到第一笔稿费起,他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那时的他,将赚到的第一桶金全部用来宴请朋友。面对他人的质疑,他始终坚持认为,人应该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这种及时行乐的生活哲学,伴随他走过了大半生。 而金庸,虽与蔡澜同为香港四大才子,两人的生活态度却大相径庭。金庸笔下创造了一个充满侠义精神的武侠世界,但现实生活中的他,却似乎更多地被世俗琐事所束缚。这种差异在他们各自的作品和生活方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香港文化界,金庸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儒雅的性格著称,而蔡澜则以其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闻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恰如他们各自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执着于文学创作,在文字中构筑理想世界;另一个则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极致享受,活出自己向往的人生。 有趣的是,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他们对待生活细节的态度上。金庸选择与年轻的林乐怡组建新家庭,过起了清淡简约的生活;而蔡澜则始终保持着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这两种生活方式,都代表着各自独特的人生价值取向。 蔡澜曾说过,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活得精彩,不枉此行。这种生活态度使他在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时,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而这次在金庸家的饭局经历,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的这种生活理念。 时光飞逝,这段往事最终成为了香港文化史上的一个有趣篇章。它不仅记录了两位文化名人的交往,更展现了不同生活态度的碰撞与交融。这或许正是这顿未能尽兴的晚餐所留下的最大启示:人生百态,各有其道,正如美食之道,贵在适合自己。
1976年,52岁的金庸爱上了23岁的林乐怡,他的好友蔡澜对此非常好奇,便找借囗
每日心情日记
2025-02-15 18:05:09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