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广西几位民工挖地基,猛地挖出一个骨灰罐,众人感到晦气,连忙丢掉,却被

随风起舞的尘埃 2025-02-15 18:04:45

1980年,广西几位民工挖地基,猛地挖出一个骨灰罐,众人感到晦气,连忙丢掉,却被一农民捡回去腌酸菜,哪知,同类瓷罐竟拍出2.3亿元! 1980年春天,广西横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的施工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在挥汗如雨地挖掘地基,准备建设新的培训大楼。 推土机轰鸣着向前推进,突然铲起了一个陈旧的青花瓷罐。这个瓷罐静静地躺在距离地表一米多深的土层中,表面沾满了泥土。 工地负责人走近查看,发现这个瓷罐高约30厘米,口径大约20厘米。瓷罐的表面画着古代将士的战争场景,虽然蒙尘已久,但人物的线条依然清晰可见。 当时的工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骨灰罐或者是古代的陪葬品。在他们看来,从地底挖出来的瓷器,一定与死者有关,是不祥之物。 没有人愿意碰这个"晦气"的东西,可是又不能随意毁坏。经过商议后,工人们决定将瓷罐放在培训楼后面的墙角里。 就这样,这个价值连城的瓷罐在角落里默默地堆了整整七年的灰尘。无人问津,无人在意,任凭风吹雨打。 直到两年后的一个夜晚,在培训中心工作的苏振发散步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瓷罐。他被罐子上精美的花纹所吸引,觉得这个瓷罐做工不错。 当天晚上,苏振发就把瓷罐搬回了家。他的妻子对此很不高兴,认为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不该带回家。 但是苏振发并不在意这些说法,他用白石灰修补了破损的罐口。这个瓷罐从此有了新的用途,成为了一个实用的器皿。 横县博物馆开展了一场面向社会的文物征集活动。这个消息传到了苏振发耳中,让他开始重新审视家中这个已经使用多年的瓷罐。 在一次县委会议上,苏振发遇到了横县博物馆馆长黎之光。经过简单交谈后,黎馆长决定亲自到苏振发家中查看这件瓷器。 当黎馆长看到这个瓷罐时,立即认出这是一件不同寻常的文物。他仔细观察瓷罐上的每一处细节,发现其制作工艺精湛,人物刻画生动。 为了确认瓷罐的具体年代和价值,黎馆长从不同角度为瓷罐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照片被送到了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交由专家张浦生进行鉴定。 经过仔细研究,张浦生专家确定这是一件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瓷罐上精美的图案讲述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尉迟恭单鞭救主。 这个故事发生在隋末唐初,讲述了李世民被敌军包围时,大将尉迟恭奋勇杀敌,成功解救李世民的英勇事迹。正是这个历史典故,让专家们将这件文物命名为"元青花尉迟恭单鞭救主图罐"。 瓷罐上的图案布局十分精妙,共绘制了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面中,唐将段志玄手持长叉,骑马在前;单雄信双手持矛紧追其后。 另一边的画面上,李世民手持钢鞭稳坐马上,神态从容。尉迟恭怒发冲冠,展现出一代猛将的气势。三名士兵手握长矛,警惕地守护在后方。 这件瓷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完整的人物构图。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同类作品相比,横县出土的这件瓷罐多绘制了一个人物形象。 专家们还发现,这件瓷罐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瓷罐的胎体厚实均匀,釉色莹润,青花发色纯正自然。 2005年,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图罐"的元代青花瓷在佳士得拍卖行成交。这件与苏振发家中瓷罐同时期、同类型的文物,最终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的天价成交。 这个消息传开后,当年参与挖掘的工人们懊悔不已。如果当初留下这个瓷罐,现在或许已经成为百万富翁。 面对这件价值连城的国宝,苏振发和家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深思熟虑,苏振发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将这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 这个决定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人不理解苏振发的选择,认为他放弃了一笔巨额财富。 然而,苏振发坚持认为珍贵文物应该由国家保管,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件艺术瑰宝。这种无私的选择体现了一个普通公民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担当。 当地政府对苏振发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肯定。政府为表彰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特别颁发了荣誉证书,并给予200元现金奖励。 这件元青花瓷罐现在被永久收藏在横州市博物馆。博物馆还特别在大门西侧设立了一个根据这件文物造型制作的大型工艺品,以纪念这个感人的故事。 这个案例在文物保护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展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普通民众在文物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从一个被误认为是骨灰罐的弃物,到一件举世罕见的国宝,这件瓷罐的经历给我们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对历史文物要有基本的保护意识。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深入思考。如何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苏振发的选择为民间文物保护树立了一个典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文物保护不仅是国家和专业机构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如今,这件元青花瓷罐已经成为横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

随风起舞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