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2年,勾践赐死灭吴功臣文种,文种心有不甘问:“我助你灭吴国称霸诸侯,如今就要等不及杀功臣了吗?”勾践扔下剑,转身说:“你的七条灭吴计,我仅用三条就把吴国灭了,剩下的你到地下为先王讲吧!” 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吴越两国的争霸战争尤为引人注目。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地处今天的江苏南部一带,而越国则在今天的浙江北部沿海地区。两国相邻而居,常年争斗不断。 随着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94年继承王位,吴国的军事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夫差继承了其父阖闾的霸业,不仅在军事上继续对外扩张,还在国内大兴土木,修建宫殿。 在吴国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越国的处境愈发艰难。公元前496年,在夫椒之战中,越王勾践遭遇重创,被迫投降。 这场战败让越国一度沦为吴国的附属国,勾践不得不前往吴国为奴。这段屈辱的经历后来被称为"卧薪尝胆",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 在越国最艰难的时期,两位重臣发挥了关键作用。一位是范蠡,另一位就是文种。 范蠡主要负责军事战略,而文种则专注于内政。两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为越国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越国虽然地处南方,但已经发展出相当成熟的青铜器文明。考古发现的越国青铜器,工艺精美,显示出越国具备强大的冶金技术。 越国的地理位置虽然偏僻,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海地区渔盐资源丰富,山区物产繁多,这为越国积蓄力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勾践的统治下,越国开始了一场全方位的改革。从军事到经济,从外交到内政,每一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这些改革为越国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越国的军队不断扩大,士兵们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显著提升。 在文种的主持下,越国的内政也井然有序。他推行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了民心,充实了国库。 文种出身于楚国贵族,精通谋略,深谙治国之道。他在投奔越国后,很快就得到了勾践的重用,成为越国的重臣。 作为越国的治国能臣,文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与范蠡形成了内外分工的局面,范蠡主外,而文种主内。 在灭吴的计划中,文种提出了一系列精妙的策略。第一个计策就是通过消耗吴国的国力来达到削弱敌人的目的。 文种派人大量砍伐会稽山的树木,将上好的木材源源不断地送到吴国。这些木材被用来修建豪华的姑苏台,极大地消耗了吴国的财力和人力。 修建姑苏台不仅耗费了大量资源,还助长了吴王夫差的奢靡之风。姑苏台的建造持续多年,成为吴国巨大的经济负担。 第二个计策是选派西施和郑旦入吴。这两位美女不仅容貌绝伦,还经过精心培养,通晓音律歌舞。 西施和郑旦的出现,让夫差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吴国的政事逐渐被搁置,军事实力也日渐衰退。 文种的第三个计策更是高明,他假借越国发生饥荒为由,向吴国大量购买粮食。这个计策表面上看似乎对越国不利,实则暗藏玄机。 越国购买了大量粮食后,将其中最好的稻谷种子全部蒸熟,然后还给吴国。这些种子失去了发芽能力,导致吴国第二年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 这三个计策环环相扣,逐步削弱了吴国的实力。夫差在奢靡享乐中消磨意志,朝政日渐荒废。 公元前473年,时机终于成熟,越国发动了对吴国的决战。多年的准备终于在这一刻迎来了回报。 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吴国军队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锐气。军心涣散,后勤匮乏,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吴国已经难以支撑。 最终,夫差在城破之际选择了自尽,这标志着吴国的灭亡。至此,越国成功地完成了复仇,称霸东南。 文种的这些计策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他没有采用激进的军事手段,而是选择了以柔克刚的方式。 在越国灭吴的大业完成后,功臣的命运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范蠡作为越国的重臣,在胜利后却选择了主动离开。 范蠡在离开之前,曾经提醒文种一同离开越国。他提醒文种说:"勾践是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安乐的人。" 这个预言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在灭吴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472年,勾践对文种采取了行动。 勾践赐予文种一把宝剑,表面上是奖赏,实则是逼迫他自尽。勾践的理由是文种的计谋太多,让他感到不安。 文种的死亡在越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位为越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为"鸟飞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这个典故生动地描述了功臣被利用后遭到抛弃的命运。 在春秋时期,君臣关系本就复杂多变。君主常常对功高盖主的臣子产生猜忌,而臣子则需要在立功与保身之间寻找平衡。 文种的遭遇并非个案。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反映出了权力场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文种之死对越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有才能的人开始对越国产生疑虑,不敢全心全意地为越国效力。
曾仕强(已去世)说:"50万军马交给大将军时,皇帝100%信任大将军;当大将军带
【9评论】【7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