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的最后时刻,英军30艘军舰驶入南海,突然,一艘英舰掉头,朝我宜宾号直直撞来,紧急时刻,宜宾号舰长这样做...... 1997年6月28日深夜,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浪涛裹挟着百年沧桑,拍打着历史的礁石。黑云压城之际,南海的波涛下暗涌着新旧时代的交锋——大英帝国的落日余晖与东方巨龙的破晓之光,在这片海域狭路相逢。 英军34艘钢铁巨兽列阵南海,舰炮如獠牙,直升机旋翼割裂海风,试图用蒸汽时代的傲慢震慑一个觉醒的民族。 而中国海军仅以一艘宜宾号导弹护卫舰迎战,恰似当年霍去病八百骑直捣匈奴王庭的孤勇。舰长立于指挥台,望远镜中映出英舰“大刀”级的狰狞轮廓,他轻叩舱壁:“今日这铁甲,便是虎门销烟的火把。” 两舰相向而行,浪尖上的博弈惊心动魄。英舰舰艏劈开的海水如白练,宜宾号的雷达屏上,代表敌舰的光点化作催命的倒计时。 200米、50米、10米……官兵耳畔仿佛响起甲午海战中致远舰的悲鸣。千钧一发之际,舰长突然朗声诵起林则徐诗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声震舱室,如定海神针。英舰舵手在最后三秒猛打方向,钢铁巨兽擦肩而过的刹那,南海的浪花溅起一道历史的弧光。 这场“钢铁芭蕾”的背后,蛰伏着158年的屈辱记忆。1841年英舰硫磺号首抵香港,舰炮轰开的不仅是清廷国门,更撕裂了华夏文明的尊严。而今夜,当宜宾号的航迹如利剑划破南海,百年前停泊在珠江口的英国商船“劳伦斯”号幽灵,终在晨曦中消散。 邓小平曾以“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定鼎乾坤,此刻化作宜宾号劈波斩浪的航迹。舰长深知,这艘排水量仅千吨的战舰,承载的是五千年文明淬炼的胆魄——郑和宝船七下西洋的胸襟,戚继光“封侯非我意”的赤诚,在此刻熔铸成不退半步的钢铁意志。 7月1日零时,当米字旗缓缓降下,太平山巅的星光穿透百年阴霾。宜宾号静静锚泊在维港,舰身斑驳的刮痕与紫荆花旗的倒影交叠,恰似历史长卷的装裱线。两年后,澳门妈阁庙的晨钟与驻澳部队的军号共鸣,大三巴牌坊的石雕圣母目送葡国战舰远去,留下“海上莲花”重归华夏沃土。 今人漫步维港,霓虹倒影中仍可听见历史的潮声。当年对峙的海域,如今巨轮穿梭如织,粤港澳大桥的钢索在月光下闪烁,宛若横琴古琴新续的丝弦。这盛世图景,正是对那夜南海惊涛最铿锵的应答——正如舰长日志所书:“以文明之韧性,破霸权之桎梏;以寸土不让之志,铸千秋不易之疆。”
毛泽东解放后,接见重庆号起义舰长林遵等人,林遵等人有点不服气,认为中共搞不好海军
【3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