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在孤陋寡闻文盲为主流的年代,算是诗作,搁现在,就是闭门造车无厘头的

“登鹳雀楼”,在孤陋寡闻文盲为主流的年代,算是诗作,搁现在,就是闭门造车无厘头的儿童习作。 “登鹳雀楼”说它好吗?确实可笑,说它不好吧,上了小学课本,耳熟能详,中国凡是上过学的人几乎都铭记于心。此一时彼一时,长脑子的人,推敲一下,全然不是那回事。我个人感觉这首诗是闭门造车生拉硬扯,幼稚自负的很。 这首诗,主要是想表达站的高看的远的哲理,在唐朝确实有一定的认知高度,估计军人和探报在现实中才有这种体会。可是,前两句实在没有名堂。一般来说,哲理诗的前面像歌曲的过门前奏,文章的导语序曲,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表达出自己都心得感悟。可是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啥意思,让人迷茫,似乎和后两句联系不密切,更没有一气呵成顺势升华的气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因为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不会有什么深沉和睿智,也没有看出什么修辞和意境。因为精髓在后两句,前面两句也不可能暗藏玄机,思维隽永。说它是描写风景,抒发情怀吧,更是扯牛蛋,比扯鸡巴蛋还搞笑胡诌。作者是想叙述太阳落山了,黄河入海啦,是一种归宿或者告一阶段的状态。但是和后面两句的积极主动心态不冲突也不连贯。可悲的是这两句是病句或烂词。太阳快落山了,能是白日吗?太阳只有高挂天空是才是白日,要落山的太阳为金黄色或者残阳如血。开头两个字就败兴到家了。黄河入海流,应该是的上一句对仗,彼此关联对应,也是描写景致的。首先,这种描写景致是胡说八道子虚乌有。你在山西能看见黄河入海流吗?要是能看见黄河入海流,何必更上一层楼。因为他在鹳雀楼,离黄河入海口得有两千里,就一句黄河入海流的场景描写,就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一句太糟蹋行情了。另外,风景的方向也搞反了。黄河无疑在鹳雀楼的西边,你站在楼上,看黄河同时看见西天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大海在鹳雀楼的东边,千里眼也只能看见黄河的上游和发源地。整个是本末倒置。简直是鬼吹灯嘛。 作者想衬托后两句,前面两句,平铺直叙,凑够十个字,也能平地起惊雷。处心积虑,作者想高起点语出惊人,肆意泼墨,结果弄巧成拙,不伦不类,把闪闪发光的金锭置于烂泥上,金锭沦陷是死捱的。 多说几句,这首诗是五绝体例,前面两句是对仗形式,一般应该押韵,而且平仄匹配。这首诗前两句不押韵是肯定的,平仄也不讲究。当然有些诗词,为了淋漓尽致地描述表达,可以不拘泥于韵脚和平仄,甚至字数当可以变通灵活,如白居易和李白的许多诗句。问题是你诗句不拘一格,内容和境界要升华,作者的前面两句于情于理与景致都不通,更遑论逻辑和学识了。总之,我个人觉得“登鹳雀楼”这首诗,不是虎头蛇尾,简直是牛头马面,不可思议。你品,你细品。

0 阅读:0
赵尉在草原上骑马打狼

赵尉在草原上骑马打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