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花样年华》也是一部文学彩蛋电影,我看的时候有个趣味,就是琢磨墨镜在这里致敬/借鉴了谁。除了明确改编的文学母本——刘以鬯的《对倒》,我私人地觉得,安排周慕云去《星洲日报》当记者,是同时致敬了刘以鬯和郁达夫,他们都有在新加坡报社工作的经历,郁达夫中前期的文字气质和他后期在南洋流亡的经历,跟《花样年华》调子也很搭。周慕云写武侠小说,自然则让人想起香港武侠小说的辉煌时期,梁羽生、金庸等等。梁朝伟曾说,梁朝伟的气质,让他想起太宰治的《叼烟的英俊恶魔》,而张曼玉的旗袍扮相,未尝不是呼应了曾经一身旗袍穿过一排中山装的张爱玲。《花样年华》的镜头语言、叙事技巧,则化用了阿根廷小说家普伊格和日本作家横光利一,当然,最直接的电影气质来源,可能是森田芳光改编自夏目漱石同名小说的《其后》。王家卫的配乐也很喜欢买或者化用日本电影,这是他比较被人诟病的一点。因此,《花样年华》也可以当作王家卫的私人文学趣味宇宙。
其实《花样年华》也是一部文学彩蛋电影,我看的时候有个趣味,就是琢磨墨镜在这里致敬
体育自黑地
2025-02-15 00:37: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