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与冬辞,珍重待春风 每到冬天,北风凛冽,关山飞雪,寒柳兀立,不胜凄清。 只是,通常人们心中的柳树,应是怎样的呢?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凄苦;还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怅惘?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摧心折骨,抑或“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句里的伤感? 或许,在文学作品里,作为送别意象存在的柳树,大多没越过孤独这道围墙。但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柳树亦是美好与吉祥的象征。 人们在庭院中植柳,祈愿生活顺遂,家庭美满。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望着冬日湖畔萧瑟的枯柳,我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这句诗。待思及来处,更觉此句美若春风。 这句诗,出自古代的《九九消寒图》。漫漫冬日,九九消寒,它是古人在冬季用来记录日期、期盼春天的一种方式。 “九九”又称“数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日期的方法。从冬至日算起,叫“入九”,待九九八十一天以后“出九”,便算是春日了。 “九九消寒图”的玩法是:在纸上准备九个双钩空心字,从右往左,依此写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笔,共八十一笔,从冬至进九那日算起,至九九结束,每日一笔,正好描完。 当你怀着郑重且欣喜的心情,在“九九消寒图”上画下最后一笔,抬眼望窗外,已经是春意满人间了。 最后,再在消寒图上端题写“管城春满”一语,寓意“笔(描摹)成春满庭”。 所谓“管城春满”,就是说笔画全部填满,春天就来了。 还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每天用彩笔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后,春天就来了。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雅妙慧心。 说起雅致,文人墨客是最在行的。他们围炉夜话,临窗赏雪,微醺之下,或写诗,或作画,用一种富有情趣的方式来“熬冬”,在每一天的一笔一画间,表达了自己迎春的殷殷心情。 其实,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那少一笔,便失却几分春暖的情愫。每描一笔,定是有着一天比一天更靠近春天的喜悦。 这种幽微的情趣,除了慢下来的冬日,谁还能捡拾分毫? 九九消寒图,闻之风雅,却是最能打磨心性之事。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九笔,每日一笔,至九九结束,每日一笔正好描完。当“珍”字写完最后一笔,就是立春了。 若有谁按捺不住对春的憧憬,想把字一下子填完,期待岁暮天寒即可至春和景明。 父母会慈爱地告诉你,“有些事,你得等、得熬、得期待。”尤其是冬日天地俱哀,一声“珍重待春风”,与亭前垂柳同寒共苦,与纸上疏墨相伴相期。 九九消寒图,便是那等待春天的八十一道笔画,温暖浪漫了中国人一个又一个冬季。 庭院前的垂柳尚能耐住寂寞,在沉默中蕴含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而时光里的人们,又是在等待着谁,还有什么怨言呢? 气定了,神宁了,坐下了,每天写一笔,冬天不就过去一天,春天不就近了一天了吗? 人活着,要有所期待,有期待,就会有春天。无论这个冬天多么寒冷,都会迎来春风,何不怀着喜悦的心情期待呢? 待春风,亦可解为:相别有时,重逢有期。 珍重待春风,这个冬天,我们可以学着养水仙、腊梅和风信子,经过绵长的等待、抽枝展叶的坚持,就会品尝开花的喜悦。 闲暇时、读书时、品茶时、会友时,有花香相伴,目光所及处,雅致又清新! 每入腊月,便养一盆水仙,等年来,等人归。 借水而生,遇水成仙,选一只素雅的浅口盆,放入一两只水仙球于盆一角,几粒卵石,注入清水,每日更换即可,便可在春节时迎来水仙花开,芳香盈路。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 一到腊月间,大街小巷,就有人背着一背篓明黄色蜡梅花,沿街卖花。都不用叫卖,老远你就能闻到蜡梅香,买上一束,回家插花瓶里能养许久。 当我捧着花,高高兴兴回家去,像是捧着了一捧春天。 也许,那些聊以自慰的梅花、水仙和风信子,终会消逝,唯有人们对美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心,可以穿透时光,在时光的长河里,激起一朵朵永恒的浪花…… 也许,春风在哪里?春风是什么?我们并不了然。 去年来过的春风,今年还会不会来?我们并无把握。 只要,我们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珍重待春风;只要我们心中永远珍藏一幅“九九消寒图”,一笔一画去描摹,春天定然会来临。
匆匆与冬辞,珍重待春风 每到冬天,北风凛冽,关山飞雪,寒柳兀立,不胜凄清。 只是
沧海一粟情感
2025-02-15 00:16: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