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基斯坦现在的战斗意志是越来越强,而支撑起这份意志的,很大程度来自于中式装备。在5.7印巴空战时,歼-10CE凭借成体系的作战平台,成功击落印军数架战机,其中不乏性能优越的法国“阵风”与久经实战考验的米格-29、苏-30。
这件事,除了印度人自己喜欢装傻不知道外,基本是属于全世界的共识。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巴基斯坦军队内有着“中式王牌”不止这一张,而此次阿巴冲突,再次彰显出巴基斯坦的底气从何而来?

中式装备又立战功
据路透社等多家外媒报道称,巴基斯坦在对阿富汗境内恐怖组织进行打击的过程中,使用“枭龙”战机与“翼龙-2”型无人机进行相互配合的战术打击。

“翼龙-2”属于是我国比较典型的无人机大成之作,虽尚未在我国境内有被披露的实战案例,但在国际上却收获了许多好评。这种具备察打一体性能的无人机,在历次珠海航展上,都是作为中流砥柱的存在。它不是最先进的无人机,但可能是销量最高的装备之一。
“枭龙”战机,明面上是中巴共同合作研发的一款战斗机型,但更多的说法是该款机型参考了许多歼-10数据,巴方可以相对掌握“枭龙”战机的生产线。当然,在关键航发等环节中,巴方无法独立自主的生产,对外依赖强度依旧很高。
这些年巴基斯坦军方厚积薄发的状态,让今年的巴军尝到屡战屡胜的甜头,于是在对内境的反恐战争迟迟未见成效后,终于找准契机对境外的大本营动手。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的战术配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巴方在硬件与战术思维上,都实现了现代化作战水平,无论是那些流亡于边境地区的散兵游勇,还是阿塔,都无法组织起对巴军的有效防御。别说他们,印度怎么样?不还是要吃一个哑巴亏。

美军只能干瞪眼

其实巴基斯坦空军序列中,还有大批的美军F-16,尽管相关条约规定,巴军不得将F-16用作反恐之外的用途,但此时不算反恐任务吗?况且,美巴有种要再度进入“蜜月期”的迹象,在近几次巴军的反恐行动中,美方也是提供了情报支持的,这一节骨眼上,不妨做个顺水人情让巴军用F-16出出风头。
只是F-16迟迟不上场,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排不上号,没拿到上场作战的资格。这些F-16的型号都很老旧,一直没得到有效更新与维护,究竟能发挥几成战斗力尚未可知,更别提与高度信息化的现代战争相适应。到时候若适得其反,真搞出几架坠机事故,才是真的贻笑大方。

对于美国而言,与一个国家关系步入“蜜月期”的真实写照,就是可以对对方出口大批的军火装备,这既是对军工复合体的“表忠心”,也是对该国在安全领域上的一种控制。
可现在巴基斯坦表现出愿开放门户的意愿了吗?很明显,频繁动用军事装备,就是巴方对美国的拒绝的严肃表态。
事实上,巴基斯坦的军事态度一向微妙,它既离不开美国的援助体系,又深知这种依赖背后的束缚。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军援往往伴随着严格的政治条件,从反恐合作到核计划限制,几乎每一次支援都暗藏“附加条款”。巴军高层对此早已心知肚明,一旦全面接受美方主导,就意味着丧失战略自主。如今面对复杂的地区局势,尤其是阿富汗、伊朗与印度三方关系的牵制,巴基斯坦更倾向于走一条模糊而多极的路线:既要维持与美国的技术与情报合作,又要逐步加深与中国、土耳其等国的防务协作,以分散风险。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思维下,F-16的“沉默”显得别有深意。巴方深知,若贸然让美制装备大规模参与作战,势必会引发外界的政治揣测,尤其在当前美印关系升温的背景下,任何高调的行动都可能被解读为巴方的“表态”。相比之下,保持克制、更多依赖本国与中方联合研发的“枭龙”战机,不仅更符合国内舆论导向,也能彰显巴方的技术独立性。这种选择既是战略上的稳妥,也是外交上的宣示:巴基斯坦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摆布的“代理国家”。
而对于美国来说,这种“拒绝配合”的意味无疑带来不安。华盛顿希望通过有限的军事合作重新拉拢巴基斯坦,以防其进一步靠近北京或莫斯科。然而,巴方如今的底气已与二十年前不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使得巴基斯坦的经济命脉逐渐摆脱美元体系的单一依附,加上中东地区资金的流入,让巴方在外交上更具回旋余地。
因此,当F-16继续停在机库里、而“枭龙”在前线频繁升空时,这不只是一次单纯的军事调配,而是一种象征,巴基斯坦正在用行动告诉世界,它不再甘当任何大国棋盘上的棋子,而是要成为能够自行决策的玩家。未来的巴美关系,或许仍会维持表面的“合作姿态”,但信任的底线,早已在一场又一场的政治算计中被悄然蚕食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