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川大“毒枭”良心卖货,贩毒几十公斤,被抓后警察才发现,原来他卖的都

如梦菲记 2025-02-14 16:23:32

2015年,四川大“毒枭”良心卖货,贩毒几十公斤,被抓后警察才发现,原来他卖的都是冰糖混明矾,一点“毒”都不沾,他还凭借各种优惠活动货到付款等等,坑害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毒贩,最终的判刑结果令人意想不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四川大邑县,一个平凡的县城,却在2015年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禁毒"大戏。   主角是一位名叫罗金成的男子,他凭借一己之力,在毒品泛滥的网络江湖中开辟出一片独特的天地,成为了一位令人闻风丧胆的"大毒枭"。   罗金成本是一名有着多年吸毒史的瘾君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毒瘾,常常在网上搜罗各种毒品信息,有一次他花了大价钱网购了一批"货",没想到收到的却是一包冰糖。   这位多年的瘾君子被自己的同行坑惨了,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就在这时,一个"伟大"的创业idea在罗金成脑海中闪现。   既然别人能用冰糖冒充毒品牟利,他也可以效仿,于是这位"毒界奇才"开始了自己的冒牌毒品生意,他先是批发了大量的冰糖、食用明矾以及多酶片等廉价食品。   然后他在各大社交平台QQ群、贴吧注册小号,打着"冰工厂"、"猪肉化合"等隐晦的招牌,开始向四面八方的瘾君子兜售自己的"高品质货源"。   他的口袋里钱币越来越多,甚至买了房置了车,过上了令吸毒者艳羡的日子。   然而在法律面前,任何的狡黠都免不了被拆穿的命运,随着被骗的吸毒者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渐渐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了几个可疑的QQ群,经过数月的布控和侦查,最终确定了罗金成的真实身份。   2015年6月11日,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警方果断出击,将这位"大毒枭"一举抓获。   当警察破门而入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瞠目结舌,罗金成的窝点里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粉末,乍一看像极了缴获的毒品,足足有40多公斤。   如果这些都是真货,罗金成恐怕要被判死刑了,然而当警察一脸凝重地准备先验货时,罗金成却露出了坦然的微笑。   他用一种事不关己的语气对警察说:"别白费力气了,这些都是冰糖和明矾,你们随便验,保证不含一点毒品成分!"   警察将信将疑,立即送检了所有物证,等化验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些价值不菲的"毒品"中,竟然有99%都是食用糖和矿物质。   真正的毒品仅有0.4克,还是罗金成自己吸食剩下的存货,一时间,办案民警哭笑不得,这还真是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缉毒行动。   随着案件的进一步调查,罗金成的"商业帝国"被彻底揭开了盖头,他之所以能将假毒品卖得如此顺风顺水,与他缜密的交易流程密不可分。   为了防止客户上门"讨债",他给自己订了几条铁律:不接待本地客户,每笔订单控制在1000元以内,发货时附赠茶叶和化验单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策略,却使他的"贩毒"生意如虎添翼,屡屡逃过执法部门的法眼。   然而罗金成再聪明,也终究斗不过法律,随着他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吸毒者意识到自己被骗,心有不甘。   尽管碍于毒品交易的违法性,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报复,但一些铤而走险的人还是冒着被抓的风险向警方举报。   就这样,在众多"难兄难弟"的指认下,罗金成的犯罪事实终于大白于天下。   案件进入审判阶段后,罗金成的行为性质成为了法庭上激烈争论的焦点,究竟应该按毒品犯罪来定罪,还是应该以诈骗论处?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办案人员颇为纠结,一方面罗金成售卖的货物确实不含任何违禁成分,严格意义上不构成贩毒。   但另一方面,他却是利用毒品交易的"规则"实施诈骗,危害性不容小觑。   经过多方论证,法院最终以诈骗罪判处罗金成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这个结果虽然不如贩毒罪那般严厉,但也足以彰显法律的威慑力。   对于这一判决结果,罗金成颇为不满,他坚称自己是在以毒攻毒,为禁毒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应该受到如此对待。   然而法律面前没有"特殊贡献",任何触犯法律底线的行为都要受到应有的惩处。   罗金成的案件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惊诧于他的"商业头脑"和不择手段,更惊诧于毒品交易的隐蔽性和危害性。   这起啼笑皆非的案件再次敲响了禁毒斗争的警钟,提醒我们毒品问题依然严峻,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向所有缉毒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才能将一个个罗金成绳之以法。 信息来源:阳江禁毒  2021年04月12日“卖假毒品,算是贩毒还是诈骗?这位“贩毒”奇人的操作实在令人震惊”

0 阅读:47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