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碗烟火,中国吃货全面输给一位英国人❗️
刺猬书屋读书汇
2025-02-14 15:59:20
▪️《君幸食》
▫️[英]扶霞·邓洛普
▫️何雨珈 译
美国撰稿人沈恺伟说:“扶霞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和美食研究者,她为增进西方人对中餐的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我想不出另外一位比她更擅长描写中国食物的作家。”
之前看她的《鱼翅与花椒》已经惊艳到食指大动。趁着春节每天库库炫美食的时候翻开了她的《君幸食》。本着对她和超高水平译者何雨珈的了解,猜这个书名必有典故,都来不及去查就闷头读起来,直到看完才知道——
典出马王堆汉墓的食器【君幸食狸龟纹漆盘】,上面刻了三只猫咪、一只小龟,写了三个字:“君幸食”——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
啊啊啊,被可爱到了!
作者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三十年,所以说她对中国美食的了解碾压很多中国人毫不为过。她的文笔(可能是译笔)是超一流的,但用典肯定是她的手笔不是译者的。这知识储备也远在多少中国人之上啊。我是输得心服口服口水也服的。
🔆【常识】🔆
• 南宋一直将杭州称为“行在”,即“皇帝所在之地”。
• 中国的传统农贸市场,英文名字是“湿货市场”(wet market)
• 日本人从中国了解到“曲”,将其称为“麹(koji)”,英文中有时直接翻译成“ferment”(发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菜之所以成为中国菜,“曲”是关窍之一。
• 爽 shuɑng—briskly cool,一咬就断,嘴里感觉很清新,这是相对比较新的词,粤语中形容咀嚼“爽”口食物的感觉,也是用一个拟声词:嗦嗦声。
• 用食物“作画”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世纪的唐朝,尼姑梵正用精心切割的新鲜和腌制蔬菜、肉类和鱼类,拼成二十一道诗情画意的冷盘,每道菜的灵感都来自诗人王维的画作《辋川图》。
🔆【美文】🔆
• 我每每与十七世纪的剧作家李渔一样:美蟹入梦乡,人与蟹同醉。
• 肉类、鱼类和家禽,肉质最好的都要像练武之人那样充满活力,不能像贵妃一样慵懒地躺在长椅上扇扇子。
• 袅袅水汽之中,“蒸”似乎也比烘烤更符合中国美学标准。就像中国水墨画的烟雨朦胧与欧洲风景画的明暗对比;像羊脂玉的温润光泽与钻石的耀眼棱角;像中国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与法式花圃清晰的几何构造。“蒸”是非常典型的中式烹饪方法,也许原因不止于实用的方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