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老师问武汉女大学生是不是和黑人留学生交往,女生尴尬否认,可老师接下来的话让她如遭雷击:男友是艾滋病患者
2004年春天,朱力亚还在武汉的大学里,正在品尝着她那段看似幸福的爱情。
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对话,将她的世界完全颠覆了。
那天,朱力亚被叫进了办公室,面对的是她的老师。老师的问话让她一时间陷入困惑和不安:“你和马浪交往,知道他得了艾滋病吗?”
朱力亚愣住了,心里如同翻江倒海。她尴尬地否认了老师的问话,心里却充满了疑问和恐惧。那一刻,她完全没有准备好面对即将揭开的残酷真相。
回想起和马浪的相识,朱力亚怎么也没想到,这段跨国恋会让她经历如此波澜。
2002年,她刚进入大学,热衷于英语学习的她常去音像店购买外文唱片。
一次,朱力亚在店里遇到马浪,他正和店员因为语言问题争执。出于好心,她主动帮忙,没想到这竟成了两人相识的开端。
马浪自称是来自巴哈马的留学生,正在武汉的大学攻读医学研究生。他英俊、风趣,两人很快建立了感情。
尽管在初期,朱力亚并没有过多怀疑马浪的背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察觉到马浪身体上的一些异常。
马浪时常生病,频繁发烧、咳嗽,朱力亚开始觉得不对劲。可每次马浪都将这些症状归结为水土不服或过劳,不愿去医院检查。
2003年底,马浪的健康状况变得更加严重,朱力亚开始焦虑。然而,马浪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到了2004年,马浪的病已经到了让学校都无法忽视的地步。终于,学校方面介入,决定把马浪遣返回国。
这时,朱力亚才得知,自己深爱的男友原来并非来自巴哈马,而是来自赞比亚。
更让朱力亚震惊的是,马浪一直隐瞒了自己的艾滋病感染史。经过一番调查,朱力亚才得知,马浪早在几个月前就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并且正在接受治疗。
最让她心痛的是,马浪始终未曾告诉她真实的病情,也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面对这一切,朱力亚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恐惧。她无法相信自己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艾滋病。
2004年4月4日,在学校的安排下,朱力亚去了医院做检查。最终,结果如同一记重锤砸在她的心头——她也感染了艾滋病。
那一刻,朱力亚的世界完全崩塌。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她不仅失去了健康,还将面对所有人对艾滋病的偏见与排斥。
她回想起与马浪的点滴,曾经的甜蜜与现在的残酷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爱情,瞬间变得无法承受。
朱力亚并没有被绝望吞噬。她的父母得知她的病情后,虽然震惊,但并没有抛弃她,反而给予了她无限的支持。父母的爱和理解,成为了她走出困境的动力。
在家人的鼓励下,朱力亚决定不再沉默。她开始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希望能够警示那些和她一样单纯的女孩。
她公开了自己的艾滋病身份,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公开艾滋病身份的女大学生。
她通过社交平台、媒体和书籍传播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并提醒年轻人,在感情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2005年,朱力亚在《南方人物周刊》上讲述了她的经历,并出版了《艾滋女生日记》。
这本书记录了她的爱情故事、患病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她开始在全国各大高校巡回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警示更多的年轻人。
在一次访谈中,当主持人问她是否怨恨马浪时,朱力亚平静地回答:“我不恨他。所有的一切,都 是我自愿做出的选择。也许他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才会和我在一起。”
这一回答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和不解,但朱力亚并不后悔。她认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朱力亚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她依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投入到艾滋病防治的工作中。
她不断参与公益活动,传播艾滋病知识,帮助更多的患者找到希望。尽管她的身体逐渐虚弱,朱力亚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009年,朱力亚因病情加重去世,年仅27岁。
爱情虽然美好,但生命和健康更为重要。在感情中,我们要保持警觉,学会保护自己,才能不让自己的未来充满遗憾。
用户10xxx62
不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