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摄于清末福州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婚俗画面:新娘头顶的不是传统红盖头,而是一个精致的竹编筐篮。这种被称为"筐嫁"的婚俗,是闽越文化活化石的惊鸿一瞥。 在福州地区的传统婚嫁习俗中,这个筐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或许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独特祈愿方式。筐,在日常生活中是用来盛放物品的器具,将其置于新娘头顶,寓意着新娘嫁入夫家后,能够为新家带来富足,装满生活的各种美好事物,诸如粮食满仓、财富不断等。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福州婚嫁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和对家族兴旺的殷切期盼。 竹编盖头的制作工艺更是一部活态科技史:选用闽侯特产的"金丝竹",经过蒸煮、晾晒、编织等七十二道工序,成品可承重三十斤而不变形。这种技艺在清末达到顶峰,却在民国初年急剧衰落。据1915年《福州府志》记载,当时全城仅存三位"筐嫁"匠人,最年轻的也已六十三岁。 "筐嫁"习俗的消亡过程折射出近代化浪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毕业生开始摒弃"陋俗";1911年辛亥革命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到1920年代,福州城内已难觅"筐嫁"踪影,仅偏远山村偶有留存。这种消亡不是自然演进,而是传统社会结构解体的必然结果。 照片中新娘的面容虽被竹筐遮掩,但紧绷的双手泄露了内心的惶恐。这种惶恐不仅来自对婚姻的未知,更源于时代的剧变。可以想象一下当她的女儿在1920年代出嫁时,头顶的竹筐已换成西式婚纱,传统婚俗在现代化浪潮中可能早已土崩瓦解。 今天重审这张照片,我们不仅要看到猎奇的民俗表象,更要读懂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筐嫁"习俗的消逝,是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缩影,也是文化认同重构的见证。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所言:"每一种民俗的消亡,都带走了一部分民族记忆。"
这张摄于清末福州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婚俗画面:新娘头顶的不是传统红盖头
历史战争
2025-02-14 11:35:37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