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础设施,点亮乡村旅游振兴之光】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山东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为深入探究旅游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聚焦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发展的影响,1月26日,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寒假社会实践队奔赴章丘的三德范村,开展了一场深入且意义非凡的调研实践活动。实践期间,队员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村民密切交流,通过实地考察、深度采访等方式,全力探寻旅游经济带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基础设施完善的有效路径。直面乡村旧况,洞察旅游困境曾经,三德范村虽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秀美的自然风光,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却成为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绊脚石”。村内的道路状况令人堪忧,狭窄的水泥路和石头路历经岁月侵蚀,变得坑洼不平。一到雨天,道路便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时深一脚浅一脚,苦不堪言;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这样的道路不仅行走艰难,还存在安全隐患,使得许多人对这个原本充满魅力的村庄望而却步。河道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垃圾随意丢弃在河道内,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曾经清澈见底、鱼虾嬉戏的河道,如今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卫生死角,完全失去了作为乡村灵动景观的美感,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整体形象。村民的建筑也存在诸多问题,杂乱无章的布局,破败陈旧的院子,既无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也难以展现出乡村独特的古朴风貌。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们从旅游中获得的收益少之又少,守着丰富的资源,却难以走上致富之路。
紧跟政策导向,助力设施升级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多次强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实践队在出发前,便通过线上会议深入研究相关政策,明确了“旅游经济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优化策略”的调研主题。到达三德范村后,队员迅速深入村落,展开细致的实地探访。调研发现,在改造之前,尽管政府已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资金有限、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道路改造进度缓慢,现有的水泥路和石头路在旅游旺季时,常常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难以满足大量游客的通行需求;河道清理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即便进行了清理,没过多久,杂草又迅速生长,垃圾也再次堆积;村民建筑改造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院子重建各自为政,杂乱无章,既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协调性,又无法提升住宿品质。不过,队员在与村民交流中发现,大家对改善基础设施、发展旅游经济的意愿十分强烈。一位经营农家乐的老板感慨地说:“村里景色这么好,文化也很有特色,要是基础设施能跟上,来的游客肯定更多,我们的收入也能增加,大家都盼着能快点改善。”村民们的期待,更加坚定了实践队员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
贴近村民需求,提升旅游体验
为了切实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期望,实践队员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与村民们展开了一场场真诚的交流。队员走进村民家中,坐在院子里,与大家唠家常,倾听他们对基础设施改造的想法和建议。在道路改造方面,村民们纷纷表示,如今平坦宽广的沥青路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不仅日常出行变得轻松便捷,农产品的运输也更加高效,减少了损耗。而且,随着道路状况的提升,来村的游客数量明显增多,农产品的销量也大幅增长,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村里的农产品,如新鲜的蔬果、特色的手工艺品等,通过游客的口口相传,销售到了更远的地方,村民们的收入显著提高。在民居改造方面,村民们反映,按照统一规划重建后的院子,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院子里增添了现代化的设施,同时又保留了乡村的古朴韵味,既住着舒服,又能吸引游客。许多村民将院子改造成了乡村民宿,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住宿体验。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宁静的乡村生活,还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这种独特的体验深受游客喜爱,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河道改造,村民们也是赞不绝口。改造后的河道干净整洁,新修的河岸坚固美观,与周边的绿树、花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不仅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每到傍晚,村民们带着孩子在河边嬉戏玩耍,享受着惬意的时光;游客们则在这里用相机记录下乡村的美丽景色,将三德范村的美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此次实践活动中,曲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寒假社会实践队深入剖析了三德范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挖掘出存在的问题与村民的期望。队员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如合理规划道路拓宽方案、建立河道长效清理机制、制定村民建筑改造统一标准等。队员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言献策,为旅游经济带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