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完了!DeepSeek 将带来史无前例的裁员潮? 昨晚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哪吒2》,破100亿!我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影片于2025年2月13日诞生。 但你知道吗?最近爆火的可不只有哪吒哟,还有DeepSeek。 我刚才问了一下DeepSeek:在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当下,DeepSeek会带来失业潮吗? 咱们一起来看看它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DeepSeek作为近期快速崛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其广泛的应用已经带来了“裁员潮”。 一、列举几个现实的案例 1、上美股份大规模裁员 中国化妆品公司上美股份(韩束母公司)因引入DeepSeek进行AI转型,计划对多个部门进行人员精简,其中客服部门裁员比例高达95%,法务部裁员50%,内容创新部门裁员80%。 公司要求员工通过“鼠标+语音”与AI协作,替代传统键盘操作,目标是实现“一个团队完成20个团队的工作量”。 尽管创始人吕义雄澄清称“并非裁员而是优化结构”,并强调部分岗位会增加招聘,但高比例裁员仍引发了员工们的焦虑,甚至有人调侃转行做保洁。 2、法律、游戏等行业的冲击 律师事务所引入DeepSeek后,基础法律文书工作(如合同审查)效率大幅提升,导致对初级律师和实习生的需求减少。 而游戏行业利用DeepSeek生成场景、角色和剧情,显著缩短开发周期,将减少对传统策划和美术岗位的需求。 二、AI替代的底层逻辑 1、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DeepSeek等AI工具在重复性、标准化任务中表现突出,例如客服对话、数据整理、文档撰写等。 企业通过AI替代人力可显著降低成本(如客服人力成本减少95%)并提升效率(如会议纪要生成效率提升90%)。 比如说,上美股份通过AI实现“科学化运营”,目标是以更低成本完成更高产出。 2、职业结构转型 高危岗位:客服、基础法务、内容审核、数据录入等低技能、高重复性岗位首当其冲。 新兴需求:AI工具的开发、维护及与人类协作的岗位需求增加(如AI训练师、提示词工程师)。 三、争议与平衡 1、技术替代的局限性 人性化服务缺失:AI客服难以处理复杂情感沟通或突发情况,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创造力瓶颈:创意类工作(如产品设计、战略制定)仍需人类主导,AI仅作为辅助工具。 2、社会影响与应对 技能升级压力:员工需学习AI协作技能(如提示词优化、工具迭代),否则面临淘汰风险。 新职业机会:AI催生了“超级个体户”模式,个人可通过AI工具实现“一人公司”,例如自媒体运营、在线教育等。 四、行业与政策展望 1、行业分化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客服中心)可能加速自动化,导致短期岗位流失。 知识密集型行业(如教育、医疗)则可能通过AI提升服务能力,创造新岗位(如AI辅助诊断、个性化教学)。 2、政策与伦理考量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强调,中美需合作应对AI技术的社会影响,避免技术鸿沟扩大。 还需平衡效率与就业保障,例如通过再培训计划帮助员工转型。 结论 DeepSeek的普及确实会引发部分行业的裁员潮,尤其是低技能岗位。 然而,AI更可能推动职业结构的转型而非全面替代。 未来,“人机协作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需在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而个人则需积极拥抱技能升级以适应变革。 对DeepSeek的回答,你是如何看待的?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探讨交流!
谷歌大佬批评DeepSeek:没有任何科学进步!却被接下来一幕打脸了。近日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