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探查,发现大型古墓大概是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事儿了。文物是无声的记录,凝固的

扬州大兔子 2025-02-13 21:25:50

野外探查,发现大型古墓大概是最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事儿了。文物是无声的记录,凝固的历史,从远古走来。如果发现带文字的墓志铭或印信,最好不过。 每年,国家都有十大考古发现公布。三代、春秋战国、先秦两汉等古墓,越古老越好。考古发现,既可以弥补信息不足带来的困惑,也可以在精美的艺术品中,为古人高超的技艺和文明程度慨叹。 中国考古界有个严格规定,即帝王的陵墓,绝不主动打开。为什么?新中国考古界唯一一个主动打开的帝王陵是万历皇帝的定陵。定陵也是我参观的第一个皇帝墓。那是一九八六年的春天。还记得走进地宫那一刻的震惊。 原来,帝王的陵墓是这样的规格。看完墓道看展品,再一次合不拢嘴。那么多的宝贝不要说见,听都没听过。一个屏幕上,反复播放定陵的发现和发掘过程,也很惊艳。陵墓里设置了多道防盗手段。看的同时,心中浮现出一个念头,这不就是有组织的盗墓吗? 随着后来对定陵发掘过程的更多了解,才知道为什么国家会有“不主动”的规定。那时候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对刚出土文物的有效保护。定陵文物出土时,很多色彩鲜艳的丝织品,在极短时间内氧化了。 当时的考古工作者,关注点在文物,忽视了对万历及其两位陪葬皇后棺木和尸身的保护,以至于挖掘完成后,金丝楠木的棺材被随意抛弃,尸身也失去了踪迹。更多与万历朝相关的的历史和文化,瞬间丢失了。 今天的文物保护技术,已非定陵挖掘时可比,先进的技术手段,配套的科技能力,考古工作者对于文物的认知等等,早已经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譬如出土的竹简、漆器等,能在第一时间被放进专门的保护器具中保护起来。 不过,第一时间被保护起来,真的好吗?对文物本身来说,无疑是好的。对于博物馆来说,也是极好的。能有重量级文物收藏、展示,博物馆的含金量会高出同行一大截。尤其现在,旅游时逛博物馆是一种时尚。上好的环境,精美的文物,温和的态度,是其它地方找不到的体验。 保护,对文物很重要,非常重要。尤其那些特别容易氧化的诸如丝织品、食物等。马王堆出土的藕片,以秒记的速度氧化。现在说的保护,主要是以最快速度隔断空气。有时候一桶清水就可以了。 问题是,秒保护的同时,让文物本身携带的信息消除了。一件紧靠墓主人的陪葬玉器,有可能带了墓主人的基因信息。为什么?不管棺椁外层用了多少青膏泥,用了多少白石灰,到目前为止,除了广为知晓的西汉辛追夫人有湿尸存在,更多的墓穴里,除了陪葬品,墓主人尸骨无存。 譬如,满城汉墓打开后,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看到大量散落的玉片,却不知是什么东西。棺木里,有一把头发。待到将玉片整合好,第一件金缕玉衣亮相了。西汉人以为玉可以守护尸身不腐,创造性地制作出金缕玉衣这种华贵的葬器。却只剩玉片,金缕被盗墓者抽走了。 玉器、青铜器等文物,相对好保护一点。前些年河南西高穴的曹操墓发掘后,引起全国性的轰动。很多人坚持认为那座墓的主人不是曹操。他们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为了证明确是曹操墓,复旦大学搞过一次覆盖全国的曹姓DNA检测。当时主动报名的二百五十八个自称曹操后裔的家族中,检测出六个家族的DNA结果,与曹操家族的基因特征一致。 那是DNA检测第一次运用到考古研究。随后,这样的研究不止一次使用。没有骸骨,墓主人贴身的陪葬品也行。因为大概率留了墓主人的基因信息。这便是先保护还是先采信息不同观点的由来。 我不懂考古,连爱好都说不上。以我的直觉,考古考古,考据的就是古代的种种。倘若为了文物安全,不考虑每一种文物的各自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地在第一时间将出土文物摁进保护液中,文物倒是被保护了,携带的信息却消失殆尽,如何实现考古的“考”呢? 扬州曹庄发现的隋炀帝陵,正是通过墓志铭,辅以对牙齿的检测,得出主人年龄在五十一二岁,与隋炀帝杨广的死亡年龄仿佛,才最终认定墓主人就是杨广。这便是提取信息的重要。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由不得我这个外行来置喙。

0 阅读:11
扬州大兔子

扬州大兔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