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洞房花烛夜,钱谦益低声问道:“你爱我什么?”柳如是柔声回答:“白个头发乌个肉”。 当崇祯帝自尽后,清军攻占了北京,南京成为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担任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后,清军南下,南明的局势日益危急,柳如是曾劝钱谦益与她一同投水殉国。钱谦益沉默片刻,走到水池边试探了水温,说道:“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则奋身欲投水自尽,但最终被钱谦益硬生生托住了。此时,钱谦益羞愧万分,最终决定投降清朝。 钱谦益的投降除了害怕死亡,还与他自身的思想根源有关。他对司马迁赞扬伍子胥“弃小义,雪大仇”十分认同,认为“义”并不重要。为黄宗羲之父所写的墓志铭中,钱谦益提到,“君子爱国之心,甚于爱臣节”,他将爱国和忠节区分开来,并且对死节有所保留。他对明朝末代皇帝并无太多感情,自己仕途坎坷,屡次被削籍,心中不平。因此,他对于投降清朝的决定也有一定的思想支持。 然而,在民族危亡、朝代更替的关键时刻,钱谦益的投降无论从政治伦理还是个人操行角度来看,都显得不光彩,这为他后来的历史评价留下了污点。为了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在降清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敢将自己投降的事情写入诗歌,也没有将其载入文集中。他曾说:“余自甲申以后发誓不作诗文,间有应酬,都不削稿。” 顺治四年,钱谦益突然被捕,被押送至北京。面对这一危机,柳如是冒死随行,并决定替钱谦益上书代他赴死。她表示,如果钱谦益无法躲过这场灾祸,他们便一同赴死。一路北上,他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因为清朝朝廷未能找到足够的把柄,钱谦益在顺治五年得以被释放回家。 明崇祯十四年的一个秋夜,杭州城内一处宅院里张灯结彩。这是钱谦益迎娶柳如是的洞房之夜,烛光映照下,新房里的气氛温馨而略显尴尬。五旬有九的钱谦益看着眼前二十出头的新嫁娘,小心翼翼地询问她为何愿意嫁给自己这个老头子。柳如是轻声回答说喜欢他白发配黑肉的模样,这句俏皮话立刻化解了两人之间的年龄隔阂。 柳如是出生于1618年,自幼被拐卖到盛泽镇的归家院。在那个时代,江南一带盛行"养瘦马"之风,不少贫苦女子被买来培养,学习琴棋书画,待到年龄适当时再高价转手。归家院的主人徐佛,就是靠这门生意发家的。 在归家院里,柳如是虽然身量娇小,但心性聪慧。她很快掌握了诗词歌赋,琴艺也颇有造诣。院中有位年长几岁的姐妹对她格外照顾,经常指点她读书写字,让她在这个略显冰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十四岁那年,她被卖给了大学士周道登做侍妾。 周府的日子本该过得安稳,周道登也待她不薄,常常指导她吟诗作对,其他姬妾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小姑娘心生妒忌。没过多久,她就被人诬告与家仆有染,被扫地出门。 十七岁那年,她邂逅了才子陈子龙,两人一见钟情。柳如是变卖积蓄赎身,与陈子龙在南园共度良宵。然而好景不长,陈家正室得知此事后,闯入南园大发雷霆。陈子龙在正室与情人之间选择了前者,柳如是不得不再次流落街头。随后的几年里,她在秦淮河畔以诗词自娱,才情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钱谦益带领众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向清军统帅多铎投降。史敦在《恸余杂记》中记载,当时多铎南下江南,并下令剃发,南明百姓对此议论纷纷。一天,钱谦益突然对家人说:“头皮痒得厉害”,然后出门一会儿,家人以为他去梳头。 然而不久后,钱谦益剪去头发,留着辫子回来了。时人曾为此写诗称赞他:“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与此同时,钱谦益的两位好友,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誓言不仕清朝,最终因为绝食而死。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进攻南京,初期形势大好,钱谦益写下了振奋人心的《金陵秋兴》,其中有“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的诗句。然而,最终战事以失败告终,钱谦益写下了伤感的《后秋兴》组诗:“荷锄父老双含泪,愁见横江虎旅班”。他甚至曾想随郑成功出海抗清。此时的钱谦益已年近八旬,满头白发。 在许多人看来,钱谦益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人,是大明的屈辱。清朝则视他为反复无常的小人。直到百年后,乾隆皇帝在四十三年时,仍以严厉且轻蔑的语气谴责钱谦益,并称其为“有才无行之人”。乾隆皇帝指出,钱谦益在前朝时虽有才能,但在清朝定鼎之初,却率先投降,缺乏大节,不值得人类称道。为了警示清朝的官员,乾隆经常将钱谦益作为反面教材,认为他“素行不端”,“非复人类”。 到了20世纪,著名学者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为钱谦益辩解,表达了与乾隆皇帝完全不同的看法。陈寅恪认为,钱谦益降清并非出于心悦诚服,而是因为性格上的怯懦和对局势的无奈。他指出,钱谦益并非认同满清的统治,而是迫于历史局势的压力所做出的选择。陈寅恪在文章中犀利地写道:“夫牧斋所践之土,乃禹贡九州相承之土,所茹之毛,非女真八部所种之毛。”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
【3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