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为何欧美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导致类似乌克兰大饥荒的情况时,我们必须承认,事情并

青衫书声 2025-02-13 18:16:52

在探讨为何欧美的工业化进程没有导致类似乌克兰大饥荒的情况时,我们必须承认,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其实也曾有许多人因此失去生命,只不过这些事件被隐藏得更为巧妙。工业化的巨轮在英国首先启动,本土的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农民走进工厂成为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更为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则发生在海外殖民地,这些都很少被记录在案,更没有被冠以“饥荒”的称号。

18世纪,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欧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大约1200万非洲人被强迫迁徙至美洲的棉田中,条件恶劣,死亡率高达20%。这些在殖民地的死亡,尽管数量庞大,却未能掀起大规模的社会关注。伦敦的绅士们悠闲地品茶,似乎与被压榨的劳工世界隔离开来。在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工厂女工15岁就因过度劳累而死,但这被当成一般的工伤处理。在美国南方,黑人佃农饥饿浮肿,被冷漠地归为营养不良。欧美社会掩盖了这些死亡的性质,使得其在历史上未被广泛视作“饥荒”或是重大的人道主义灾难。

相比之下,苏联在1930年代的大饥荒,特别是乌克兰地区的惨重人口损失,被明确记录于历史之中。苏联的操作显得更加直接,使得他们难以逃避全球的批评和指责。1933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白纸黑字地揭示了悲剧的规模,让西方抓住了把柄。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美国家通过将死亡和苦难转移至远方的殖民地,“化整为零”,成功隐藏了工业化所带来的一部分暴力与牺牲。这个对比或许表明了一种讽刺:不被看见的悲剧,似乎就不会被认同为“饥荒”,也反映出欧美国家在话语权掌控上的独到之处。这不仅提醒我们在审视历史时更需警惕背后的复杂真相,也应激励所有人致力于更全面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的错误。

0 阅读:28
青衫书声

青衫书声

江悦琳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