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
审视AI时代文学教育(乃至整个人文学术)的困境及出路,必须落实到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计、评价标准。短时间内,因鱼龙混杂,无法判断提交的作业或投稿的论文是否借助AI完成,或许需要设立防护网,略微迟滞强烈的冲击波;但长远看,就好像网络时代你拦不住“检索”,AI时代很可能也拦不住“代驾”。若干年后,除了特别严肃的著述或创作,一般公文或事务性写作,很可能越来越多向机器请教。谈不上特别精彩,也没有多少创造性,但如果中规中矩,一出手就是八十分,你让那些皓首穷经的好学生情何以堪?
目前大部分人还只是尝鲜,不会特别当真。但已经有每撰必参考,甚至直接以之交卷的。聪明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先请AI代写,然后极力回避,或换另一种说法。当然也有将其作为假想敌,直接对着干,力图在对话中超越的。不管采取哪一种策略,我相信不远的将来,就像今天研究者娴熟使用数据库一样,人文学者借助AI做研究,将变得十分普遍。
若那样的话,我们今天的大学——尤其是其中的人文学,确实必须思考为什么学,该如何教,有哪些独门绝技是AI代替不了的。此前得心应手的,不见得依旧适用;此前很不待见的,说不定咸鱼翻身。更有那闻所未闻的奇招,或者变幻莫测的陷阱,都值得你我认真面对。这里所说的“你我”,指的是既非天才也非笨蛋、能够通过学习跟上时代步伐的“常人”或曰“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