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机智!”2月9号,内蒙古一女子找开锁匠撬锁,发现师傅10秒搞定顿时反悔了,商量好50元只给10块!不料,开锁匠的一个动作,居然把女子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网友:我们这正月十五前上门服务,用户好多都要给红包的......
(信源:牟视大观)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热点,赤峰的一段开锁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里看,一位女士出门忘带钥匙,于是叫了开锁师傅过来。双方商量好了,开锁的费用是50块。
师傅10秒开锁,女子却只想给10块。师傅这人也够狠的,直接把钥匙和10块钱扔进去,然后把门锁上,就走了。网友们纷纷叫好,说“干得漂亮”。
这事儿表面看不大,但其实它反映了现在很多人都有共鸣的问题。从表面看,这就是个简单的开锁纠纷。女子觉得开锁太快,不值50块。
可事情的本质,远不止如此。它反映出的是契约精神的缺失,是部分人对服务行业的不尊重,甚至是某种“薅羊毛”心态的蔓延。双方在电话里明确谈好了价格,这便是口头合同。
这事儿办完了,结果那女的突然把事先说好的事儿给废了,这不但对开锁师傅不礼貌,还把我们应该遵守的承诺给扔一边了。试想,如果人人都如此随意对待约定,那社会秩序岂不乱套?
有人说,开锁师傅的反击大快人心。但细想之下,他的做法也并非完美。把人锁在门外,是否存在过激行为?
虽然《民法典》规定权益受侵害可以要求赔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进行反击。开锁师傅维护自身权益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方式方法是否妥当,有待商榷。这不禁让人思考:面对类似情况,如何才能既维护自身权益,又不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
服务行业,说到底也是一门生意。开锁师傅的技能、使用的工具和所需时间,这些都已经在收费里了。全天候待命,无论风雨,只为快速帮客户解忧。50元的开锁费,真的贵吗?
这背后是师傅们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他们随时待命的付出,更是他们对客户的及时帮助。人们往往只注意开锁那短短几秒钟,却没意识到这背后有多少努力,这事儿让人开始琢磨服务行业和顾客间的关系了。
类似的恶意砍价、服务后差评等现象,在其他服务行业也屡见不鲜。外卖小哥冒着风雨送餐,却因为超时几分钟被投诉;保洁阿姨辛辛苦苦打扫卫生,却因为一点小瑕疵被扣工资。
服务行业的人辛苦不辛苦,他们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认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如何构建更和谐、更公平的服务关系?在法律上,《民法典》指出合同改签必须得双方都同意。
这位女士没遵守承诺,所以锁匠可以要求她按照原先的协议支付费用,开锁师傅将那名女子锁在门外,这也可能算是一种侵权行为。完善的合同签订流程,例如事先明确价格、服务内容等,可以有效避免类似纠纷。
从“10秒开锁只给10块”到“下一个开锁的会收双倍”,这些网络上的热议,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