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幻想私立医院!医疗背后的残酷现实你懂吗? 来源:大道至简行云 在医疗资源分配的大棋盘上,常常听到有人说:“等以后有钱了,就去私立医院看病,又快又好,还不用跟普通人挤。” 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背后的门道。 国外私立医疗的困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先把目光投向国外,看看那些被很多人当作医疗参考的国家,情况究竟如何。 加拿大的医疗体系一直备受关注,它的《健康法》第 11 条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把私立医院提供医保范围内医疗服务的路给堵死了。安大略省的莎拉・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被查出有恶性甲状腺结节,满心焦急地等待治疗,这一等就是 11 个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病情可不会等人,肿瘤从 2 厘米疯长到了 5 厘米。当她想着自费去多伦多私立诊所,赶紧把病治好时,却发现私立诊所只能做些基础检查,真正的治疗还得回到公立系统。这就好比你兜里揣着钱,却发现想买的东西根本不卖给你,那种无奈和绝望,可想而知。 还有私立医疗保险公司,在加拿大,它们也不能承保医保范围内的疾病。这些保险公司大多经营着医院以外的医疗服务,像家庭护理、上门服务、牙医之类的。也就是说,就算你腰缠万贯,只要还在加拿大境内,想在医保范围内找私立医院看病,那是门儿都没有。 咱们不妨来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既有完全计划经济模式的公立医院,看病不要钱,全靠政府分配医疗资源;又有完全市场化的私立医院,相互竞争抢客户。这就好比两个不同规则的游戏在同一场地玩,会发生什么呢? 以加拿大的情况来看,公立医院排队时间短则几周,长则数月,这种慢悠悠的节奏,在私立医院高效服务的竞争下,肯定会被打得落花流水。那些在公立医疗体系里舒舒服服的医生、医药利益集团可就慌了神,客源大量流失,医疗财政拨款也跟着减少。加拿大的医生可滋润了,一天就看几个病人,收入却不低,就跟拿稳定工资的公务员似的。要是市场上出现竞争,他们的 “金饭碗” 可就保不住了,收入肯定得大幅缩水。这还不算完,大量优秀的公立医院医生会跳槽去私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客源进一步减少,政府的医保资金拨付也会跟着削减,这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在印度上演过。印度原本学习西方制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对私立医疗的管制逐渐放松,私立医疗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私立医疗迅速崛起,公立医疗却一路衰败。七十年代,印度人去公立和私立医院就诊的比例是 82% 对 18%;八十年代私立医疗地位确立后,比例变成 68% 对 32%;九十年代经济自由化改革后,私立超过公立,比例为 48% 对 52%;到了 2015 - 2016 年,私立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达到 67% 对 33%;到 2023 年,私立医院的市场份额高达 78% ,公立医院仅占 22% 。 有人可能会笑话印度政府医疗支出少,但不得不承认,印度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从七十年代的五十几岁增长到了现在的近七十岁。印度没有被巨额的政府医疗债务压垮,仅仅依靠私立医疗的发展,就实现了寿命的大幅提升。从印度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允许自由竞争,公立医疗体系很难战胜私立。加拿大政府出台法律限制私立医疗,就是为了保住公立医疗的垄断地位,背后就是公立医疗系统庞大的利益集团在作祟。 医保体系下私立医院的艰难处境 再把视线拉回到国内,看看私立医院在医保体系下的生存现状。 很多人觉得,公立医保效率低,中产可以去私立,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以上海为例,最低工资的人员一年要交医保 9300 元左右。一个 23 岁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到退休时,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差不多要 40 万。这么一大笔钱交进去了,谁还愿意再花一年上万的费用去买商业保险,或者自费十几万去私立医院看病呢?这就好比你已经在一个项目里投了巨额资金,突然要你放弃这个项目,重新投资另一个,谁都得掂量掂量。加入全民医保计划的人,从观念上就会支持维持这套体系的运作,毕竟交了这么多钱,都盼着能有回报。在这种情况下,私立医疗想要发展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 私立医院如果不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没有足够的客户量;要是想加入医保定点,就得接受医保局的各种管制,像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等一系列规则。这就好比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一举一动都得按别人的规矩来,哪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就连自由定价的权利都没有,医保局怎么可能同意私立医院自由定价呢? 也就只剩下少量非医保承保业务的医院,比如牙科、眼科、整形等,还有一些专门服务富人的医院。这些医院收费高得离谱,环境倒是好,但普通人甚至中产都消费不起。客户量少,定价自然低不了,毕竟要维持运营成本。所以,绝大多数人还是得在医保局管制下的医院系统看病,至于是公立还是私立,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独居女生,隔壁新搬了好几个工地人要不要跑❓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