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俄乌战争的经验无法被复制到中国的无人机战场上呢?内行人的一番话揭示了其中的真相:
俄乌战争就像是水平稍高些的“菜鸟互啄”,或许是国际环境、战略目的等因素,使得双方的后勤、补给都未遭受严重破坏。双方为无人机提供了进行消耗战的舞台,从而进入到单一武器的比拼之中。而在抗美援朝时期,我们在空中、海上都不具备控制权,甚至在陆地方面也处于劣势。可如今,我们的作战半径动辄就是几百公里起,陆海空的控制权都在我们手中,一个单兵无人机根本无法改变什么。
仔细观察俄乌战争中,无人机投弹的视频就会发现,它们都是针对单兵、单车进行攻击的,这是在打残局时才会用到的情况,根本看不到有满编连或者排被无人机炸毁的视频。所以,集团化部队行动是不会惧怕无人机的,只有在打巷战、步兵近身肉搏接敌时才会用到无人机。
俄乌战场上的战斗无人机,其水平仅仅相当于中国民用市场中的中低端无人机罢了。从它们的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不适用于对抗中国的无人机群。暂且不说中国拥有激光通讯、量子通讯这些破解干扰的手段,单是一个失去信号后自动转入AI自主攻击模式,就注定依靠战场干扰是无法抵御中国的蜂群无人机的。顺便提一句,蜂群中通常会有几架反辐射无人机,专门用于打击干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