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生中的“三落三起”是指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三次低谷与三次复兴。第一次落时发生在1933年2月,由于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邓小平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批斗、撤职并下放,成为邓小平之“第一落”。
这一事件与“寻乌事件”密切相关。1931年,邓小平被组织任命为江西瑞金县委书记,这不仅因为他具有卓越的学识,更因其对党的忠诚和实事求是的作风。瑞金当时形势严峻,亟需一位务实的领导者来振兴当地工作。邓小平认为,革命战士如同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自己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责任。
到瑞金后,邓小平以身作则,与人民同吃同住,不摆领导架子,甚至与群众开玩笑、谈心。他刚到时,发现原县委书记有问题,便立即展开整顿,解救了一大批无辜受害的干部。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瑞金的政治局面逐渐稳定,邓小平也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然而,1932年底,国民党趁我方主力在苏区北部作战之机,发动了对寻乌的进攻。由于敌众我寡,且缺乏足够的武器和军事力量,邓小平果断命令撤退,以保全队伍。这一决定被“左倾主义者”误解为逃跑,给邓小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尽管如此,邓小平坚持自我,拒绝向“左倾”妥协。他坚持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明确指出这是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正确路线。
邓小平的勇气与坚持没有得到即刻的回报,他因此被降职下放。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战友。李富春,江西省委书记,当时曾与邓小平一起在法国留学,对他的为人处事极为了解。李富春知道邓小平始终心系人民,他的才华与胸怀不应被埋没。因此,李富春将邓小平的情况上报给王稼祥,希望为他争取一个合适的职位。
几个月后,邓小平被临时调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这标志着他的“第一次起”。这个职位是党内对邓小平的认可,也是对他革命精神的肯定。
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不仅体现了他一生中的低谷与复兴,更展示了他在艰难困境中坚持理想、为人民奋斗的决心与胆略。每一次的跌宕起伏都为他后来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