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咏唐·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

国学文化鉴 2025-02-12 15:11:16

自咏 唐 ·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饱经人生沧桑,白居易晚年的诗篇便以闲适、感伤为主调。他追求内心平静,并通过参禅、学道等方式,排解心中的烦恼,其诗歌创作也多表现出一种淡泊、随缘的心境,这首诗就是乐天晚年生活的生动写照。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煖身” ,开篇两句毫无雕痕。诗人直言余生没有过多要求,勉强填饱肚子,衣物能够保暖,他就心满意足了。看似简单的生活诉求,实则反映出乐天不慕奢华、甘于平淡的生活态度。 在中唐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不追求物质条件,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阅历丰富、又屡遭挫折的乐天,摒弃了世俗的虚荣与浮躁,回归生活的基本需求,体现出一种知足常乐的豁达心境。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颔联进一步阐述了对幸福的独特见解,寿命长短并不取决于身体胖瘦,贫富与否也不影响能否长久地享受幸福。这种观点体现了白居易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即幸福并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的满足和平和。 白居易晚年清心寡欲,抱朴守拙,他接受了佛道顺应自然、心无挂碍的观念,并以身心和谐为幸福之本。诗人没有将幸福与财富、地位等因素划等号,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颈联运用典故和对比,进一步深化主题。牺牲是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它们饱食后被当作祭品,虽得一时之饱,却失去了自由和生命。蟠木是一种弯曲的树木,常被用来比喻不才之人,而桃李则象征着世俗的荣华和成功。 诗人自比老龟,不慕名利,因为他深知得中有失,失中有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名利会束缚手脚,无法让他悠闲自得地过日子。乐天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结尾抒写一种人生态度,“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只要能够随遇而安,内心安定,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必向他人询问是非对错。 白居易闲来自咏,题写一首七律,通俗易懂,蕴含哲理。全诗巧用对比手法,并通过对饮食、衣裘、寿命、贫富等生活琐事的描写,展现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也体现出诗人的高度自信和独立人格。

0 阅读:0
国学文化鉴

国学文化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