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爆破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了10枚炸弹,可就在剪第11枚引线时,炸弹竟突然爆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9月,齐齐哈尔的萨拉伯尔酒店内,一场危机正在悄然酝酿,这家位于市中心的高档酒店,原本正为即将到来的一场重要国际会议而忙碌筹备着。 然而就在开幕前夕,酒店工作人员在例行安全检查时,却意外发现了藏匿在各个角落的定时炸弹。 酒店内竟然布置了多达11枚不同类型的定时炸弹,每一枚都有可能在随时引爆,而且爆炸威力巨大,足以在顷刻间将整座酒店夷为平地。 如果这些炸弹被成功引爆,届时不仅会给在场的数千名宾客和工作人员带来生命危险,还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恐慌,给这座边陲重镇抹上恐怖主义的阴影。 消息很快传到了当地公安部门,齐齐哈尔警方面对这一棘手局面也颇感压力,由于当时全市并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拆弹专家。 眼看炸弹的倒计时一分一秒地流逝,众人一筹莫展,场面一度陷入了紧张的僵局。 就在此时,一个名字被提了出来——于尚清,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的一名普通民警。 尽管已经退役多年,但作为一名曾经在部队学习过排爆知识的老兵,于尚清显然成为了警方在这种危急关头最后的希望。 接到通知的于尚清二话没说,立刻披挂上阵,顾不得与妻儿道别,他便急匆匆地奔赴了案发现场,于尚清一到现场就立即投入了工作。 在简单了解情况后,他当即请缨独自进入爆炸物密布的区域。 换上厚重的防爆服,于尚清开始了与死神赛跑的拆弹工作,面对眼前这11枚型号各异的定时炸弹,即便是身经百战的他,额头上也早已淌满冷汗。 他必须极其小心谨慎,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同时他也清楚,自己肩负着数千人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现场指挥部和武警战士们的全力协助下,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排爆经验,于尚清沉着冷静地拆除了一个又一个炸弹。 从楼道到餐厅,从大堂到客房,他的身影出现在酒店的各个角落,渐渐地,随着一枚枚炸弹被成功解除,紧张的气氛略有缓和,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终于,在拆除第10枚炸弹后,于尚清来到了最后一处藏匿炸弹的地点,与之前遇到的那些相比,这枚炸弹显得格外诡异,内部结构十分复杂。 就连身经百战的于尚清也闻所未闻,他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务必小心,然后屏息凝神,再次投入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博弈之中。 眼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最关键的时刻却往往也是最危险的,当于尚清小心翼翼地接近最后这枚炸弹时,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复杂结构。 无数纵横交错的电线和零部件,组成了一个足以让任何拆弹专家头疼的迷宫。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于尚清额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密,他必须尽快找出炸弹的弱点,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在反复研究炸弹内部构造后,于尚清最终锁定了几条关键线路,他判断只要能够成功切断这几条线,就能够阻止炸弹爆炸。 于尚清深吸了一口气,一只手拿起剪刀,另一只手则小心地分开密密麻麻的电线,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这位拆弹英雄。 就在于尚清的剪刀接触到引线的那一刹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轰"的一声巨响,爆炸瞬间吞没了他的身影。 现场顿时一片混乱,浓烟滚滚中夹杂着哀嚎和呼喊,人们在震耳欲聋的嗡鸣声中奔逃,生怕被炸弹的余威所波及。 而倒在血泊中的于尚清,则成为了这场灾难的唯一受害者。 尽管于尚清在爆炸中身负重伤,右手拇指和食指被炸断,右腿也成了残废,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 然而,爆炸在这位曾经高大威猛的军人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之后的11年间,他的生命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遭受痛苦的折磨。 身体里残留的上百个弹片,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那场噩梦般的记忆。 纵使伤痕累累,于尚清却从未停止过对和平的守护,在养伤期间,他依然坚持学习新的排爆技术,继续为警方提供专业的意见。 甚至在伤情稍有好转后,他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投入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险排爆行动中。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信念,一个誓言——哪怕自己遍体鳞伤,也要竭尽全力守护人民的安宁。 2014年11月6日,这位齐齐哈尔的"拆弹英雄"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积劳成疾加上旧伤复发,于尚清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他的离世,令无数人悲恸不已,人们缅怀着这位用血肉之躯,为和平事业献出一切的勇士。 他的事迹,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注脚,镌刻在了齐齐哈尔这座城市的历史中。 信息来源:清明忆先烈 忠诚永相传 — — 致敬排爆英雄于尚清.--2021-04-04 19:32.--澎湃新闻
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爆破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
如梦菲记
2025-02-12 14:23:13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