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历史学家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中发现,开缺翁同龢的上谕是光绪亲笔所拟,这

朋晟聊历史 2025-02-11 22:02:53

近来,有历史学家从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中发现,开缺翁同龢的上谕是光绪亲笔所拟,这在当时是异乎寻常的。 通常情况下,光绪朝的谕旨都是由军机处“票拟”,慈禧太后的意见,则通过“钦奉懿旨”的方式发布。历史学家孔祥吉曾做过统计,光绪亲政期间,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光绪亲拟的谕旨,变法期间,光绪亲拟的谕旨,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且都强烈地体现了光绪本人的意愿。 据此,有专家认定,开缺翁同龢并不是慈禧的意志,而是光绪本人的意思。 翁同龢与光绪,本有着二三十年的师生之谊,怎么到了1898年春秋之际,光绪突然就翻脸,将其彻底抛弃了呢? 翻阅史料,我们可以发现,1898年前后,翁同龢办过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他都没有办好。 第一件是举借外债:《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须向日本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翁同龢身为户部尚书,当然要负责此事。但有人指责他,以江苏、江西等四省厘金作抵押向英、德借债,这是卖国失策,酿成巨祸之举。更让人愤怒的是,在举借洋债的过程中,他有私纳回扣的行为。 国家处于危难时刻,翁同龢身为股肱重臣,本应以社稷为重,献宏计,出大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事实上呢,翁同龢除了高喊清流激进口号,胸中一点良策没有,更严重的,在私德上,他还有很大的问题。 甲午海战,那是事关国运之战,他却将个人恩怨凌驾于朝堂之上,处处给李鸿章下绊子,公报私仇,借国家危难泄私愤,虽说甲午海战之惨败,并不是他一手造成,但他在其中所起到的恶劣影响,却是渐为人知的。朝臣检举他战后借洋债,吃回扣,就是想揭露他的真实嘴脸。 第二件是处理胶州事件:1897年11月,德国以两名传教士被杀为由,派军队抢占胶州湾,向清廷提出六项照会。翁同龢负责处理此事,既没有殚心竭虑地与之周旋,更没有清流一向标榜的骨气,其“低颜俯就”的软弱态度,连慈禧都觉得“甚屈”。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明明自己有惧洋的心理,回到朝堂之上,他却不承认,反驳起来,那是振振有词,非常的虚伪可恶。 当时,光绪和慈禧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都看清了翁同龢的本质,但是一开始,他们俩个并没有动全怒。 1898年6月10日,光绪发布上谕:荣禄着补授大学士,管理户部事务;刚毅着调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着崇礼补授。 光绪这道谕旨,最主要的一个意思就是在翁同龢户部尚书一职上加了一个“管部大臣”荣禄。 这既是一种打压,也是一种警告。 但是翁同龢却没有以此为戒,相反却愈发地顽固执拗,虚伪骄横,不断地摆出帝师的“臭架子”,与光绪唱对台戏。 这是清流老政客,最使人厌恶的地方。 积极的作用一点不起,满嘴的传统秩序、仁义道德,根本不管与时俱进,时势所需,有时候甚至为了突出自身的存在,屁股底下的座椅,为了反对而反对。 有一点是少有人提及的,以1898年6月10日为关键时点,翁同龢随后彻底激怒光绪,只用了四天时间。 6月12日早上,光绪与军机大臣讨论在宫内接见外国使节,光绪的意思,不能再摆天朝上国的那一套了,这次就在乾清宫接见吧。可是,翁同龢却摆出清流领袖的姿态,坚决不同意。 在这一环节与翁同龢发生激烈争执后,光绪强忍怒火,又跟翁同龢谈论起张荫桓的任用问题。 张荫桓是维新人物,康有为的同乡,朝堂上有人攻击他的时候,时常拉上翁同龢,认为他与翁同龢一样,都是奸庸误国的伪君子。 光绪的意思,现在朝廷要用张荫桓这类人才,翁师傅最好能够站出来推重力保。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翁同龢就是不同意,以至于长时间地顶撞光绪,最后弄得不欢而散。 6月13日,光绪有意召见康有为、张元济、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通达时务的人才,翁同龢又站出来唱反调,不阴不阳地主张“宜稍缓”。 6月14日早朝,在是否给张荫桓“宝星”奖章的问题上,翁同龢又跟光绪闹别扭,又不阴不阳地来了一句“只代奏不敢代请”,意思是说,他不赞成嘉奖张荫桓。 对于光绪与翁同龢的冲突,慈禧当时并不清楚。6月14日中午,翁同龢在军机处议完事后赶到颐和园,慈禧太后还关照他先去吃饭。 就在这天中午,光绪赶到颐和园,面见慈禧之后,开缺翁同龢的主意就拿定了。 光绪做事有冲动,狠绝的一面。 6月15日,是翁同龢的生日。 早上,他来到颐和园军机处值庐后,太监突然通知他,不必进见。 看着其他军机大臣陆续进见,翁同龢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他望着窗外细雨,独坐无语,等到同僚退出后,他便读到了光绪的硃瑜。 按例,即便是被开缺,第二天,翁同龢依旧要去跪谢皇恩。 许多文章说,第二天,光绪起驾回宫,翁同龢跪在宫门道旁,那一幕是这一对君臣之间最伤感的时刻,将翁同龢开缺,只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因为害怕慈禧的淫威,那时候,他不敢去宽慰与自己朝夕相伴二三十载的“帝师”,只能黯然神伤,无言而别。 然而,了解历史的真相,再去看这一幕,光绪从头到尾都很冷峻,其间哪有什么伤感不舍,那所谓的君臣遥望,不过是光绪再不愿给翁同龢相见、解释的机会罢了。

0 阅读:179

猜你喜欢

朋晟聊历史

朋晟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