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波知青黄丽萍带农民丈夫回娘家探亲。可刚进门,丈夫看到墙上的一张照片

紫衫的书舍 2025-02-11 19:53:31

1973年,宁波知青黄丽萍带农民丈夫回娘家探亲。可刚进门,丈夫看到墙上的一张照片,瞬间震惊不已,几天后竟提出了離婚。 黄丽萍生于宁波一个军人家庭,父母官职不小,可她和兄弟姐妹,却从没得到过半点特殊照料。 父亲是一名正直无私的老红军,常教导儿女:“做人要靠自己的双手,不给社会添麻烦,就是好样的。”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黄丽萍的心中,成为她一生的座右铭。 1969年,19岁的黄丽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瞒着家人报名下乡,成为一名北大荒知青。她原本以为下乡的生活会充满激 情和希望,没想到初到北大荒,迎接她的却是满目荒凉:一望无际的泥草房、贫瘠的土地,还有艰苦的劳动条件。 虽然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但倔强的黄丽萍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学会了干农活、织毛衣,渐渐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后来,乡亲们给她介绍了一位踏实肯干的农村小伙王建。王建虽然家境贫寒,但人品好、责任心强。为了照顾生病的黄丽萍,他曾冒着刺骨的寒风每天走几公里路送鸡蛋。 黄丽萍被他的踏实和体贴打动,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1971年,两人结婚,黄丽萍一分钱彩礼都没要,跟着王建过起了苦日子。 婚后,夫妻俩省吃俭用,辛苦干活,终于还清了王建家欠下的债务。1973年,他们带着孩子回宁波探亲,想让黄丽萍的父母看看外孙。 谁知,这次探亲却差点让夫妻俩分道扬镳。 黄丽萍一家回到宁波娘家时,王建一眼就被家门口的两层小洋 房震惊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直以为的“普通岳父岳母”,竟然住得这样气派。 进门后,他又在墙上看到一张照片,照片里的男人身穿军装、器宇轩昂,神情威严。再仔细一看,他顿时呆住了——这不就是鼎鼎大名的黄思深将军吗?! 得知岳父的真实身份后,王建心里五味杂陈:震惊、自卑、愧疚……他回想起这些年妻子和自己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挣工分还债,心中突然涌起深深的自责。他觉得自己高攀了这段婚姻,妻子明明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跟着自己却受了这么多苦。 几天后,王建终于鼓起勇气对黄丽萍说:“咱们離婚吧,你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不想拖累你了。” 听到丈夫的话,黄丽萍先是愣住了,随即噗嗤一笑:“你想多了。我爸从来不给我们开后门。我们兄妹几个,工作都是自己找的,婚姻也没有所谓的门第要求。你看我兄弟姐妹哪个过得特殊了?我们家讲究的就是‘靠自己双手生活’,你不用觉得自卑。” 黄丽萍的一番话让王建如释重负。他终于明白,妻子是真心愿意和他过苦日子,而不是因为一时冲动。夫妻俩的感情因此更加牢固。 1978年,国家出 台知青返城政策,许多知青纷纷回到城市。黄丽萍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回宁波,她可以重新过上舒适的城市生活;留在北大荒,她将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然而,想到家中还有丈夫和几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黄丽萍最终选择了留下。这是她的家庭,也是她的责任,她不能撒手不管。 黄丽萍这一留,就是50多年。父母虽然心疼女儿,但也尊重支持她的选择。为了减轻她的负担,时常寄来一些钱物。经过夫妻俩的努力,家里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他们搬进了砖瓦房,几个孩子也成家立业。 如今,年过七旬的黄丽萍依然像年轻时一样,梳着两条大辫子,眼中总是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虽然北大荒的岁月充满艰辛,但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从将军的女儿到北大荒的农妇,黄丽萍用50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知足常乐、什么是自立自强。她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环境,只要能靠自己的双手生活,热爱生命,就是最好的选择。 你怎么看黄丽萍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210
紫衫的书舍

紫衫的书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