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四川巴塘县发生了一场危及地方政权的叛乱。少数叛匪携带3000余名民众包围了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县府内仅有2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只有5名武装力量人员,形势异常严峻。
此时,新中国已步入经济发展阶段,然而为何仍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叛乱?追溯至1951年,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的《十七条协议》标志着西藏从半独立的状态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虽然西藏表面上恢复了统一,但噶厦政府内部依然暗潮涌动,仍与外部敌对势力勾结,并与反对民主改革的土司等地方反动势力密谋,蓄意策划武装叛乱。
到1955年底,随着新中国逐步推进民主改革,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反动头目开始摩拳擦掌,组织叛乱。规模较大的武装冲突由四川巴塘县爆发,叛乱分子采取了收买、威胁、虚假宣传及宗教手段,成功煽动了不少当地少数民族的普通民众,甚至将大批人裹挟加入叛乱。
1956年3月,叛乱领袖通过封官许诺、拉拢各方势力,并宣布将在三天内攻占县政府,气焰极为嚣张。巴塘县政府的200多名工作人员面临着数千人的围攻,且我方仅有5名武装人员。尽管人数差距悬殊,但政府工作人员依然坚持抵抗,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始终顶住了叛乱分子的进攻。
然而,巴塘县地处川西,交通闭塞,外部支援难以及时到达。随着时间推移,县政府的防线逐渐陷入困境。为了打破僵局,援军决定采取空中支援。在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承诺援助中国12架战略轰炸机,首批10架于1953年交付。这些轰炸机成为我军的关键力量,空军迅速派遣独立第四团,借助空中打击力量,支援巴塘县抵抗叛乱。
最终,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强有力的空中支援,叛乱未能得逞。此次事件不仅彰显了新中国政府的决心与勇气,也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民主改革推进中的复杂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