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2月,八路军在碾头村与日军激战,战斗异常惨烈。班长率领战士展开肉搏,马英年更是奋勇刺杀四名敌兵,使日军胆寒后退。此时,团长傅春率援军赶至,在李清全、韩国锦等人的协同作战下,成功重创日军,赢得战斗胜利。 韩国锦因作战英勇、能力突出,被调任四军分区担任团长。然而,在一次战斗中,他被日军炮弹击中,左臂关节严重受创,弹片嵌入胸部,鲜血直流。通信班长及时救援,保住了性命。但由于伤势过重,无法随部队撤离,只能由当地村民收留。尽管敌占区环境险恶,村民们仍冒死救护,精心照料,并在敌军搜捕时四处藏匿,直至组织派人将他安全送回军区医院。这场生死营救,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1941至1943年,中国战局极为艰难,冀鲁豫边区亦处于危机之中。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八路军与百姓并肩作战,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信任。该地区多为城墙围绕的县城与防水护田的圩寨,虽有一定防御作用,却不利于八路军作战。为了支持抗战,百姓在八路军组织下广挖战壕、修筑地道、拆除城寨,并在家中修建藏身洞,为战士提供庇护。韩国锦正是在这样的洞穴中,成功躲过敌军追捕。 百姓不仅在战斗中鼎力相助,对八路军的后代也视如己出。曾有一名女婴因父母奔赴前线,被寄养在一位年轻农妇家中。这位农妇刚经历丧子之痛,便将全部母爱倾注于女婴身上。然而,一次日军突袭搜捕村民,她与孩子被押至敌军面前。她决心以命相护,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确保孩子的安全。最终,她在倒下前仍挣扎着用乳头堵住女婴的嘴,防止哭声暴露行踪。这份无私大爱,令人动容。 八路军对百姓的回报亦是真诚无私。他们常借宿民房,却从不扰民,进门便主动挑水、扫院,若百姓赠食,便要么婉拒,要么付费回报,生怕占一分一毫便宜。1943年,冀南大旱,接连的暴雨更使得百姓颗粒无收,面临饥荒。八路军虽物资紧缺,仍竭尽所能赈济灾民,甚至组织群众突破敌军封锁,将粮食从外地运回,并通过以物换粮方式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此外,他们开凿水井、提供种子、消灭蝗灾,全力保障百姓生计。 与此同时,八路军严格军纪,若发现战士侵害百姓利益,无论是抢掠民财还是违反纪律,皆严惩不贷,以实际行动维护人民利益。正因如此,八路军赢得了百姓的全力支持。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八路军与百姓同舟共济,共御外侮。他们虽身份各异,有人戎装在身,有人身着布衣,年龄悬殊,有人稚嫩尚未懂事,有人白发苍苍,但他们怀揣同样的救亡信念,为民族复兴不惜奉献一切。
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随着日军的慢慢逼近,团长下令:“立即开炮!”,但掷弹手
【9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