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节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膝下已有100多名子孙,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2-10 11:05:22

“中国长寿之母”今年元旦节去世,1902年出生的林蛇母,膝下已有100多名子孙,可匪夷所思的是,她却有个公认的“坏习惯”,这么多年几乎就没断过! 123岁,是什么概念? 见证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经历辛亥革命的枪炮声,目睹新中国成立的曙光,再到如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这样的生命长度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今年元旦这天,福建漳州龙海的老奶奶林蛇母安详地走了,享尽天年。 林蛇母出生于1902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家境贫寒,年幼时便跟随父母在饥荒和战乱中辗转度日。 她的童年充满艰辛,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冬天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夏天则顶着烈日在田间干活。她很小便学会了如何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能填饱肚子的饭菜。 少女时期,她的手已经布满了茧子,身材瘦小但身手敏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撑起了家里的一部分重担。 成年后,她嫁给了同乡的林家少爷,那时的“少爷”并不意味着富贵,林家也不过是勉强温饱的普通人家。 婚后,林蛇母相继生下三子四女,孩子们的到来让这个家变得更加热闹,但也加重了她的负担。 她常年操劳,从天不亮忙到深夜,洗衣做饭,缝补衣物,带孩子,日复一日,没有一句怨言。 日子虽苦,她却总能从琐碎的生活里找出些许安慰,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院子里,比如孩子们在黄昏时围着她喊娘,比如一锅热腾腾的粗粮饭香气四溢。 战乱时期,日子愈发艰难,逃难的日子里,她常常背着最小的孩子,拉着年幼的女儿,带着全家颠沛流离。 有一次,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她将仅剩的一小碗米熬成稀粥,自己只喝下一点点汤,把大部分留给了孩子们。 饥饿和劳累让她的身体愈发消瘦,但她的眼神始终坚定。 等到晚年,时代变了,战火平息,社会安定,她终于可以享受一些太平盛世的安稳生活。 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立业,她也终于不再需要为生计发愁。 她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也充满满足感,院子里种着几盆花,窗台上摆着小小的暖壶,她喜欢坐在屋檐下晒太阳,听着街坊邻里的闲聊声,听着孙辈们在院子里嬉闹。 岁月无情,随着年岁渐长,她的视力渐渐模糊,直到完全失明。 但她并没有抱怨,而是用一贯的乐观态度去适应黑暗的世界。 她依然能熟练地摸索着找到自己的衣物,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 她的生活虽然受限,却并不失去尊严和独立。 三年前,她不慎摔倒,从那以后行走不便,大部分时间都卧床休息。 身体的其他机能尚且完好,她依然能够自己进食,自己穿衣。 最难得的是,她的脾气始终温和,从不因为病痛和不便而发脾气。 林蛇母也一直有个坏习惯,年轻时她就有抽烟的习惯,在当时的女性中确实不多见。 不过,她的抽烟方式颇为特别——只吸自己亲手种的烟叶,而且每天仅浅尝几口,既不过度依赖,也避免了尼古丁的过量摄入。 子女们来看望她时,她总是笑呵呵地迎接,仿佛那些岁月的风霜从未改变她的本性。 在孩子们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老舍先生提出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着急、不操心,也与林蛇母的生活态度不谋而合。 生气确实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能量减弱,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仅凭“想得开”三个字,就概括林蛇母的长寿密码,未免过于片面。 关于林蛇母的长寿之谜,家人们时常讨论,她的健康秘诀到底是什么? 有人曾提到她“特别喜好猪油”,于是坊间流传着她依赖猪油养生的说法。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家人回忆,她年轻时确实对猪油有特殊的偏爱,但并非长期大量食用,而是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猪油是一种珍贵的能量来源,能够给人带来满足感和力量。 她喜欢用猪油拌饭,或者炒青菜时滴上一点增添香味,但远远谈不上嗜食。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饮食习惯也逐渐发生变化。 到了晚年,她的胃口变得越来越清淡,每天的饮食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最常吃的是稀饭,配上一点小菜,偶尔才吃些荤腥。她的饭量也控制得很好,从不暴饮暴食,每顿只吃七八分饱。 她常说:“吃得太饱,人就容易犯困,胃里不舒服,身体也累。” 这种理念其实与现代营养学的“少食多餐、适量饮食”相吻合。 她的膳食结构简单却均衡,不追求大鱼大肉,而是更倾向于家常的蔬菜、粗粮和适量的蛋白质。 此外,她的长寿显然不仅仅与饮食有关。 基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家族里确实有几位高寿的亲戚,说明她可能天生具备一定的长寿基因。 但基因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同样关键。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或许也是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福建最长寿老人去世 子孙100多人 享年123岁安详离世-中华网

0 阅读:0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