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的“信用”天平 在这个看似充满机遇与便利的时代,贷款之风盛行,吹遍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买房、买车、买手机,只要你有需求,似乎都能轻松地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一笔贷款,仿佛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无尽的慷慨。原因很简单,你所购买的这些物品,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抵押物”,即便哪天你无力偿还债务,他们也能心安理得地将这些东西收走,以此填补损失。 于是乎,人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贷款的浪潮中奋勇前行。背负着房贷,住进了梦想中的大房子;开着贷款买来的新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握着分期支付的新款手机,与世界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信用仿佛变成了一件商品,明码标价,只要你有足够的抵押物,便能轻松购得。 然而,当人们将目光投向医院,这个本应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却发现这里的规则截然不同。生病住院,这本是人生中最脆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可金融机构却对患者关上了贷款与分期的大门。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合理:因为无法确定你以后能否偿还,甚至不确定你能否继续活下去。 这看似合理的理由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深深的荒诞与冷漠。生命,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在金融的天平上,竟然比不上一套房子、一辆汽车或是一部手机。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条款,无情地将患者推向了绝境。他们在病痛的折磨下,还要为高额的医疗费用而焦虑万分,四处筹措资金,生怕因为一时的经济困难而耽误了治疗。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究竟怎么了?为什么物质的东西可以成为信用的保障,而人的生命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与尊重?难道在金融机构眼中,冰冷的抵押物远比鲜活的生命更有价值吗? 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泛滥。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的利益,而忽视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制定出这样看似“合理”实则冷酷的规则,却忘记了金融的本质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我们需要反思,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生命至上,这不应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制定规则和政策时,我们应该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帮助。或许,可以建立专门的医疗救助基金,为那些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患者提供支持;或许,可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生病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不必担心经济上的压力。 让我们打破这种荒诞的“信用”天平,让生命的价值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温暖、更加有人情味的社会。
如果大通缩和大萧条来了,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