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是很难翻身的,即使考上大学也没用,大概率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因为他们成熟的比较晚。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种早当家,指的仅仅是下地、做饭、带弟弟妹妹等,一些基础的生存技能而已,他们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人情世故是茫然无知的。
他们不但得不到家人的财富支持,而且根本得不到家人的有效指导:他们的父母之所以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
大概率是因为视野狭窄,思维老旧,难以变通,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节点出馊主意。”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能吃苦,并且把这当做成功的基础条件,其实他们只是习惯了吃体力劳动的苦,对于社会给的苦,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底层家庭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有个通病,那就是成熟太晚,对社会的洞察和人性的认知严重不足。
我们经常犯一个常识性错误,那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其实是不准确的,所谓的早当家只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困苦的情况下。
被迫练成的一些类似,动物觅食的生存本能,这种技能可以保证他不饿肚子,但若想大富大贵就太难了。
底层出身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格外的重视脚踏实地,从小就被灌输了努力致富的思想。
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忽略了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更不要说试着去驾驭人性,所以人性也就成了他们跨越阶层最大的一个障碍。
正如乔布斯所说:“人一旦有了省钱的脑子,就不会有精力培养一个挣钱的胆子。”
现实生活中,穷人家的孩子即便拿到毕业证,如果没有资源和人脉,没有贵人指引,跨越阶层依然艰难。
我觉得一个家族贫穷的原因是:全族没有一个大格局的引路人,无法为子嗣影响深远,其次是族内长辈不注重教育,培养不出人才。
最后是兄弟姐妹各自为营,分崩离析,一盘散沙。
穷人即使有了点钱,大概率也会存起来,而不是想办法投资。
穷人的孩子心智成熟较晚,有的到三十多岁才理解社会规则和人性。他们所谓的“早当家”,不过是学会了更多生存技巧。而有钱人家的孩子,有资本不断试错,不断成长。
成功的人并非一直成功,而是在失败面前坚强;失败的人也不是一直失败,而是在某次失败后选择放弃。
自卑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面对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很多时候,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穷人家的孩子并非没有情商,而是因为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期望,他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和隐忍,这种情商表现被误认为是缺乏情商。
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眼界缺世面,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
人与人之间不在一个层次,无论你做什么,对方都会觉得不对,所谓层次不是指社会地位的高低。
而是一个人的人品与认知事物的清晰程度,同频才能相吸,同趣才能同乐。
只有灵魂相似的人才能看出彼此潜藏的内在,懂你的人不用言语,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
所谓见世面,就是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多元,然后包容它们。
只有见过世面,才能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见世面,是看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不自卑也不自傲。
这也是穷人要努力读书的原因,知识只是一个媒介,真正让他们成长的,是对这个社会的认知。
张桂梅说:“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在。”
在穷富差距面前,可以自卑,但不能屈服,我只是出生不如你,不代表我一生都不如你。
面子并非成功的关键,真正强大的人不在乎面子,放下脸面学会谦卑,才能赢得更多尊重。幸福源于内心的强大和自信,而非虚无的脸面。
所以,明知自己的赢面很低,却依然选择放手一搏,在比你筹码多的人面前保持不亢不卑的心态,用气势压倒对方,这才是穷人唯一翻身的机会。
【《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全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人生忠告、处世忠告、性格忠告、事业忠告、财富忠告。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投资自己永远不会贬值。
我们都知道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是需要花费巨大金额的,而通过《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这本书,我们能免费领略投资大师的风采和人格魅力,从中收获成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