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战争剧《靠山》有感 文/叶志权 蛇年春节期间,我用最短的时间看完了战争剧《靠山》。 剧情中最动人的一幕发生在1942年,当时日军对山东百姓进行残酷的围剿和屠杀,战火硝烟之下,团长崔洪年带领八路军战士毫不犹豫地投入救援行动,与山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画面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之处。 这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史诗级作品,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尾声写起,跨越半个多世纪,一直写到上世纪的90年代。它充分说明,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年代,军队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都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人民的身影,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参与者,也是贡献者。看新剧,笔者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最有力的靠山。 在战争年代,无数像林成锋这样的普通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家园。这种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蜕变,更是整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集体觉醒。林成锋的成长轨迹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在动荡的时代中,个人的选择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当然,林成锋并非天生英雄,而是在战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军人。 尽管战争充满了暴力与破坏,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中的善良与勇气往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而八路军与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是全剧的核心主题之一。这种情谊不仅体现在战时的救援行动中,也贯穿于整个剧情的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人的角色不再局限于战场上的战斗,而是需要在和平年代继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在涉及个人、团体和国家利益的博弈中,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剧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感不仅是剧情的动力来源,也是全剧的核心价值所在。 铁匠铺二徒弟林成锋走进了革命队伍,而师兄孟德彰则参加了国军,两个人选择的道路不同,却同时爱着师妹韩雅兰。三人在一系列感情纠葛、爱恨情仇中,最终却与真爱失之交臂。 师娘韩大娘积极拥军,为了救八路军的孩子小鲁生,忍痛舍弃了自己的亲骨肉。当崔洪年得知鲁生是自己的儿子时,决定把孩子留给韩大娘,并默默保守这个秘密几十年。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省军区司令林成锋与已经成为企业家的孟德彰、以及副市长的韩雅兰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同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产生了激烈的冲撞。通过预备役的组建以及地下人防工程、望海楼的拆除、大型机械运输等国防建设中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圆满解决,展现了老区人民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居安思危,增强国防观念,继续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无私的奉献。 整个故事有事实生活的依据,人物经历曲折。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到新时期不同历史时期鱼水般的军民关系,深刻揭示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要解放军队是靠山,国家要强盛军民团结是靠山这一主题。当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国家的沧桑变迁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这些普通小人物在历史巨变中的成长与奉献。 这部电视剧不仅仅是一部军事题材剧,它的背后更是对军民关系的深入探讨。不得不说,剧中所传递的信息简直是深刻耐人寻味。不管是在战乱还是平和的时候,军队和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都是无法撼动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鱼儿和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由此,再次把我带到历史的深处,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刻彰显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博大内涵。它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曲折变迁,更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它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总之,《靠山》是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用这些故事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既是重要的时代表达,也能让我们在感动中找到精神之源,正如剧中所展现的,“靠山”不仅是依靠自然环境,更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 叶志权,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出生于四川江油,1986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贵州日报》,以及新华网,人民铁道网,散文网,天眼等平台,有多篇作品入选路内各种选本并获奖。现任名篇•金榜头条文学艺术网贵州省文学社社长,中国铁路作家分会会员,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老年诗书画协会贵阳分会会员。
看战争剧《靠山》有感
三苏的文学
2025-02-09 06:02: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