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起普通的货车挂靠经营纠纷,历经三级法院七年审理,最终以15.8万元的赔偿金额告终。然而,判决后的执行程序却引发更多争议:执行金额从9万到61万的剧烈波动,担保人工资被全额冻结,当事人当庭被带走拘留,让这起看似了结的案件再起波澜。
一、七年诉讼之路:从挂靠合作到对簿公堂2014年6月,孟福尚、孟刚通过分期付款购买货车,挂靠在沁阳市中利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名下运营。2015年2月,车辆在福建发生交通事故,维修后中利公司迟迟未支付修理费,并于2016年11月将车辆提回公司扣押。2020年12月,中利公司单方面将车辆以48300元处置,抵扣孟福尚欠款,双方矛盾彻底激化。
案件经沁阳市人民法院一审、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最终判定中利公司赔偿车辆损失158940元,双方各承担50%责任。2025年7月24日,河南省高院裁定驳回双方再审申请,而在三天前的7月21日,法院已通过执行程序完成债务抵销。
二、执行金额反复变动:从9万到61万引质疑据案件材料显示,执行金额在短时间内出现多次重大变化。2024年7月19日,当事人被戴上手铐后在执行局核算欠款为14万余元;2025年6月12日高院再审期间,对方提交的欠款本息为9万余元;而高院驳回再审后,沁阳法院最新核算的欠款金额竟达到61万余元,其中本金14万余元。
令人困惑的是,此前已执行35万余元,目前仍需执行26万余元,合计执行金额远超原先估算。据当事人反映,2024年7月19日与张建忠、执行法官黄艳萍共同核算的欠款数额"不算数了",这种执行金额的反复变动引发了对核算标准一致性的质疑。
三、担保人陷入困境:工资全额冻结影响基本生活据了解,由于担保人在公安系统工作,其工资卡和银行卡被全部冻结,工资被直接划扣,连最低生活保障都未能保留。更令人忧心的是,担保人多次书面申请请求最低生活保障无果,由于收入被全额冻结,担保人已长时间无法按时缴纳党费,这给其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双重压力。此种执行方式引发了对担保人基本权益保障的质疑。
四、执行程序持续引关注,司法权威与人文关怀待平衡2024年7月19日,在沁阳市法院开庭期间,四名执行人员到庭要求带走当事人。庭审结束后,孟福尚、孟刚被带至执行局,随后送往拘留所。据其描述,在支付25000元后获释,但此过程中经历了戴手铐体检、刑警队录信息等程序。
今年7月初,孟福尚多次致电执行庭申请撤销执行,但得到武超回复是"申请执行不影响高院判决结果"。执行程序的快速推进与金额的剧烈波动,引发对执行标准统一性和当事人权益保障的进一步关注。
结语从9万到61万,执行金额的剧烈波动令人困惑;从工资全额冻结到担保人政治生活受影响,执行方式的刚性引发思考。这起持续七年的纠纷不仅折射出挂靠经营模式的风险,更凸显了司法执行过程中核算标准统一性和当事人权益保障的重要性。如何在维护司法权威的同时,确保执行标准的统一透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思考。
免责声明:本文严格遵守平台发布规则,隐去敏感信息,仅作客观陈述。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