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价的电动车市场,商业形态已经成熟了,这部分市场追求用车经济性,要求便宜大碗,如果新造车公司还能给一些科技和年轻的情绪价值,那更是掌握了爆款密码。
我之前也有分析过最贵的零部件--电池。以零跑汽车为例,它的电池采购策略完全是标品化,就是从电池包到模组全部自己做,然后电芯用一个规格,这个时候,我就找配合度最高的供应商就行,你报不上我要的价格,我马上就换,甚至可以一个月询价一次。其他家,都是电池整包采购策略,大部分换一个电池,就得等半年的公告期。
我没记错,电池包系统成本,零跑是最早宣布做到5毛钱每瓦时,这都23年的事了。今天很多车企恐怕都没做到。
但是到了25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这个策略就不一定好用了。你不给个100度的宁德麒麟电池和两块Orin,怎么卖车?阿维塔老板说,我不用“杂牌电池”这种惊人言论,就是这个背景。
到今天,我依然没有看到,中高端电车供应链端的成熟形态。就是说核心零部件上的刚性支出,没有变化。怎么才能在这之上,挣到溢价?品牌力和产品力,恐怕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