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杰:哪吒形象的演变】说起哪吒,人们马上会想起那个脚踏风火轮,手持

秦岭古籍 2025-02-08 13:21:23

【焦杰:哪吒形象的演变】

说起哪吒,人们马上会想起那个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三头六臂,拿着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三件法宝,大闹东海,大战孙悟空,既活泼淘气又威风凛凛的可爱形象。其实这一形象的哪吒是比较晚的,应该出现在明清以后。较早的哪吒并不是这般模样。

现存最早的哪吒形象是元人撰《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描绘的模样,剧本写到哪吒出场时自报家门道:

小圣乃哪吒神是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八角师陀鬼、铁头蓝天鬼、独角益鳞龙、无边大刀鬼,更有四魔女,天魔女、地魔女、运魔女、色魔女,为降众多妖魔,加小圣八百八十一万天兵降妖大元帅。

紧接着又说他出兵交战时是“三头飐飐”、“六臂辉辉”,只可惜没交代他使什么兵器。不过,内府藏本《二郎神醉射锁魔镜》中附有“穿关”,是其他版本所无的。“穿关”除了交代哪吒衣饰外,说他还有个绣球。这个绣球在明初杨景贤写的《西游记》杂剧第九折中也提到了,说哪吒出场时是“八瓣绣球攒花刺”。可绣球又是什么东西呢?剧本均语焉不详,不免令人费解。幸好明代神魔小说《南游记》写华光造反,玉帝召集众臣商讨点将出兵捉拿华光时讲到了哪吒,对其形象介绍的比较清楚。尽管这部书的成书年代并不早,但里面的华光故事和哪吒形象却是比较古老的:

文曲星余珂出班奏曰:“臣保一人,乃毗沙宫李靖天王之子,名唤哪吒,此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有一绣球内有十六个头目,带领五千雄兵,临阵助战,无有不胜。”

玉帝命哪吒挂帅出讨华光,哪吒于是披挂整齐地出阵了:

哪吒出阵怎么打扮?但见头带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左带花花绣球,右插九节钢鞭,手用长枪,身骑红鬃白马。

可见,绣球是哪吒早期形象的主要法宝。绣球内的十六个头目,从《南游记》看有独角逆鳞龙、八角头陀,九天十八角同波罗龙将和吞世界鬼等,而独角逆鳞龙就是元代《锁魔镜》中的独角益鳞龙,八角头陀即是其中的八角师陀鬼,他们都是被哪吒降伏的魔君,藏身绣球里供其使唤。看来哪吒神通广大,战无不胜,除了自身本领高强外,与手下有众多听话的魔君大有关系。

明代嘉靖年间,在百回本《西游记》小说里,哪吒形象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一回是孙悟空造反,哪吒奉命征讨,双方各施神通在花果山上大战:

这哪吒太子,甲胄齐整,跳出营盘,撞至水帘洞外。……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

与较早的哪吒相比,《西游记》中的哪吒虽然有点走样,新添了刀剑索杵轮之类的兵器,但主要法宝绣球儿依然保留着,基本上还是哪吒本来的形象。

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随着《封神演义》一书的出现,哪吒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部神魔小说里,哪吒新添了很多法宝: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豹皮囊中盛放着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三件法宝,后来因食火枣变成三头八臂,又得了九龙神火罩、阴阳剑两般兵器,可是最早的法宝——绣球儿——不见了。这个哪吒与较早的哪吒全无一点相似之处,他是怎么来的呢?

看过《西游记》的人一定会对那个叫红孩儿的妖精有很深的印象。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孩子,年纪不大,却是一人独居,长得是“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出场交战时,命小妖“抬出一杆丈八长的火尖枪,抡枪拽步……也无甚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是个非常可爱的小孩儿。这个形象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很像。哪吒因为大闹东海龙宫,抽了龙太子的筋,被父亲李靖责骂,哪吒当场自戕,割肉还母、剔骨还父。他的师父太乙真人做法使他借莲花回魂再生,复活的哪吒长得也是“面如傅粉,唇似涂朱”,非常之可爱。虽然《封神演义》一书中从未说他穿过什么盔甲,也没说他是赤脚的,但从他借莲花再生,以及脚踏风火轮来推断,应该是赤脚的。而《古本小说集成》所收明末刊本《封神演义》卷首有哪吒追打李靖报仇情节的插图,画中的哪吒就是没穿盔甲、赤着脚的。显然,《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红孩儿的外貌特征。

继《封神演义》之后,清代的《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形象对红孩儿特征的吸收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部根据《封神演义》而作的画册里,哪吒被叫作善财童子,他的手足及脖颈各有一个箍儿。这一形象不仅《封神演义》从未提到,连明末刊本的图画也没有。推源究始,还是从红孩儿而来。红孩儿有三昧真火,烧得孙悟空抱头鼠窜,打他不过,只好搬来观音菩萨,观音不慌不忙地取出一个金箍儿“迎风一幌,叫声‘变’!即变作五个箍儿,望童子身上抛了去,喝声‘着’!一个套在他头顶上,两个套在他左右手上,两个套在他左右脚上”。《封神真形图》中的哪吒将红孩儿的特征吸收得更为彻底,连他归伏观音的法号——善财童子——也收用了。

此时的哪吒与早期的哪吒不但外貌不同,连法宝及兵器也不同了。《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法宝和兵器除了混天绫、九龙神火罩、阴阳剑不知来自何处外,其他都可以找到来源。火尖枪是从红孩儿那里来的,金砖是从《南游记》里华光的三角金砖转化来的,风火双轮是受了《西游记》中哪吒火轮儿的启发,挪用了《南游记》中华光的风火二轮,乾坤圈是从《南游记》里哪吒头顶的红花紫金圈演变的。除了乾坤圈和火轮儿是哪吒本身固有的外,其他法宝都是盗用别人的,可见《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完全是重新塑造的形象,与古老的哪吒没有多少联系。

哪吒故事和形象还出现在由元代坊刻《搜神广记》一书发展而来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一书里面: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铃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按:元代坊刻本《搜神广记》前后集,凡五十七神,历叙其姓名、字号、爵里和事迹等。明代坊刻本在此基础上增益辑补而成,共得一百三十二神。清宣统元年,叶德辉又将明本刻印出来,这就是七卷本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这部书虽然出现较晚,但不等于里面的内容也很晚。以元代坊刻本《搜神广记》所记哪吒事迹来说,除了石记娘娘一事仅见于《封神演义》以外,其他记事均多原本旧说,而石记娘娘之事与《封神演义》又不太相同,并不一定是来自后者,况且从绣球是哪吒主要法宝的特点来看,元代坊刻本《搜神广记》中的哪吒形象也是比较早的。

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哪吒形象完全是从《封神演义》中流传下来的。尽管这部书胡编乱造、东凑西抄的内容极多,但它作为俗文化的一种形式,以通俗易懂、浅近平白的文字,为民众讲述了道教的阐教与截教之间神仙大战、死后封神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又以武王伐纣的历史来展开,在民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姜子牙作为一个核心人物贯穿了始终,又以其登台封神而结束,故而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极大。加上里面的哪吒形象活泼可爱更令人喜欢,因而逐渐成为人们崇奉的标准形象。事实上,除了哪吒外,在中国近代影响颇大的民间诸神形象大多与《封神演义》有关。中国民间诸神形象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世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0 阅读:0
秦岭古籍

秦岭古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