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瑰丽的东方奇幻美学为外衣,包裹着对权力压迫的尖锐批判与对

怜寒看综艺 2025-02-08 12:46:13

【 哪吒之魔童闹海 】以瑰丽的东方奇幻美学为外衣,包裹着对权力压迫的尖锐批判与对底层困境的深刻共情。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成长轨迹,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神话宇宙,将“反抗”与“无力感”交织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叙事暗线,既是对传统神话的解构,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

一、权力结构的压迫性:天庭与龙族的双重枷锁

影片中的天庭被塑造成一个冰冷而虚伪的权力机器。玉虚宫的无量仙尊表面以“维护天道”自居,实则通过天元鼎炼化异族、攫取修为,甚至与龙王合谋屠戮陈塘关以巩固统治。这种“天道”本质上是权力阶层的利益工具,其规则只服务于既得利益者,而对异类与边缘群体则施以暴力规训。龙族的命运更是赤裸裸的阶级压迫写照:他们因镇压妖兽被天庭封为“龙王”,实则是被囚禁于海底炼狱的狱卒,世代背负着无法挣脱的枷锁。东海龙王敖光的隐忍与筹谋,暗喻着被压迫者在权力结构中的挣扎——即便手握力量,也只能在体制的夹缝中寻求一线生机。

二、个体的反抗:从哪吒到申公豹的觉醒

哪吒的“魔童”身份,本质是权力体系强加的标签。他生来被定义为“恶”,陈塘关百姓的恐惧与排斥实则是权力话语对平民意识的操控。然而,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并非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宣言,而是对权力规训的彻底否定。当他挣脱穿心咒、以三昧真火重塑肉身时,其反抗已超越了对抗天劫的物理层面,升华为对权力合法性根基的冲击。

更耐人寻味的是申公豹的角色塑造。他出身卑微却天赋异禀,因“豹妖”身份被玉虚宫边缘化,最终选择以阴谋对抗体制。他的悲剧性在于,反抗手段仍被权力逻辑所污染——调换灵珠与魔丸、利用敖丙,本质上是对天庭“成王败寇”规则的模仿。这种矛盾性揭示了反抗者的困境:即便意图颠覆权力,也可能被异化为新的压迫者。

三、平民的无力感:陈塘关的沉默与牺牲

陈塘关百姓的集体形象,是影片中最具现实痛感的隐喻。他们对哪吒的恐惧与排斥,源于天庭与龙族权力博弈的信息不对等;而陈塘关被屠城时,百姓的生死更沦为权力交易的筹码。当哪吒为救父母与敖丙并肩作战时,平民的苦难仅作为背景板存在,甚至被主角的“高光时刻”遮蔽。这种叙事选择恰恰映射了现实:在宏大叙事中,平民往往是被动承受者,他们的声音被权力与英雄的对抗所淹没。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踢毽子”场景,暗含更深层的无力感。毽子本是哪吒与父母的情感纽带,却因魔丸之力成为破坏性符号——正如平民试图在权力倾轧中维系日常生活,却总被不可抗的外力击碎。李靖夫妇的牺牲式守护,虽令人动容,却也暴露了体制内改良的局限:个体的善意无法撼动系统的暴虐。

四、反抗的悖论与希望

电影并未提供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哪吒与敖丙打破天元鼎的结局,看似是反抗的胜利,但龙族仍困于海底、天庭体系未被撼动,甚至申公豹的牺牲也沦为权力更迭的注脚。这种“未完成的革命”,恰恰揭示了反抗的本质:它并非一劳永逸的颠覆,而是持续的抗争与觉醒。

值得玩味的是,影片通过“灵珠与魔丸共生”的设定,暗示了反抗的另一种可能——打破二元对立,在矛盾中寻找共存。当哪吒与敖丙的冰火之力交融时,不仅是战斗场面的视觉奇观,更是对权力逻辑的超越:真正的反抗,或许始于承认差异、构建联结,而非重复压迫的循环。

神话照进现实的棱镜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神话之镜映照现实,将“反抗”与“无力感”熔铸为时代的寓言。它提醒我们:权力结构的暴力既体现为天庭的镇压,也隐匿于日常的偏见;平民的无力感不仅源于外部的压迫,更来自被异化的自我认知。影片的震撼力,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唤醒观众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当我们为哪吒的怒吼热血沸腾时,是否也在沉默中成为了陈塘关的“围观者”?或许,真正的反抗,始于对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凝视与共情。

更残酷的事实是,你我都只是影片中糊口的土拨鼠,一切都是编织的幻象,仅此而已

0 阅读:1
怜寒看综艺

怜寒看综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