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盛世才主政时期民众大会上,在全疆确定了“维吾尔”族这个族称,同时把伊犁的8万多维吾尔族人识别为"塔兰奇"族,与维吾尔族同是新疆14个民族之一,直到新疆和平解放后经过各方面识别,最终被认定为维吾尔族 新疆的地理特征呈现出山脉与盆地交错的格局,盆地被高山环绕,这一地形特点常被形容为“三山夹两盆”。新疆的北部被阿尔泰山所围绕,南部则是昆仑山脉,天山横贯其中,把整个新疆分割成南北两个自然景区截然不同的部分。根据地理习惯,天山以南的地区被称为南疆,而天山以北则是北疆。南疆的天山南麓有着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这里中央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名字“维吾尔”有“团结”和“协作”的含义。今天,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别是在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等地。现代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回鹘(或回纥)人。回纥人又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赤狄部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赤狄的一个支系演变成了游牧民族丁零族,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北部。 丁零族的部分部落后来向南迁徙,而留下的丁零部落,在晋朝时期被称作敕勒,在隋朝则被称作铁勒,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贝加尔湖一带。进入5世纪中叶,东部铁勒的九个大部落组成了一个名为“回纥”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得到了唐朝大军的支持,于天宝三年(744年)击败了突厥汗国,成功建立了回纥汗国。 回纥汗国的疆域包括了贝加尔湖以南、阴山以北、兴安岭以西以及阿尔泰山以东的蒙古草原。至此,西北的许多部落原本的名称基本消失,统称为“回纥”。在唐朝时期,回纥汗国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并始终保持着友好且和睦的关系。 1935年的新疆,春风拂过天山南北。在这一年召开的新疆民众大会上,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当地民族构成的认定方式:全疆正式确立了"维吾尔"这一族称,同时将伊犁地区的8万多维吾尔族人单独划分为"塔兰奇"族。这个决定使得维吾尔族和塔兰奇族同时成为新疆14个民族中的独立族群,直到新疆和平解放后才最终统一。 维吾尔族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在中世纪时期,天山南北活跃着畏兀儿部、高车部、回鹘等突厥语系部族。这些部族通过迁徙、通婚和文化交融,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维吾尔族的主要源流。他们在绿洲地带发展农业,创造了独特的灌溉技术,并在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中叶,新疆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要的人口迁徙。当时,准噶尔部在统一战争中征服了车臣汗国等政权后,实施了一项重要的人口政策:将部分维吾尔人从南疆迁移到北疆的伊犁河谷地区。这些被迁移的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他们精于耕作,当地的蒙古人称他们为"塔兰奇",意为"耕地人"。 这个称呼最初只是一个职业属性的标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特定群体的代称。到了18世纪,清政府在统治新疆后采取了积极的屯田政策,再次从南疆迁来大量维吾尔农民到伊犁河流域开垦荒地,史称"回疆屯"。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伊犁地区的农业人口,也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维吾尔族的先民——回鹘人在迁徙至新疆之前,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从事农业生产。然而,当他们来到新疆后,迅速学会了种植技术,尤其是在南疆的沙漠绿洲地区,这种技能变得尤为重要。当地原住民早已掌握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回鹘人很快便融入其中,开始从事农业。 2003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罗布泊发掘出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干尸,名为小河公主。尽管经历了四千年,但她的干尸保存完好,是新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干尸之一。小河遗址因其独特的考古意义而声名远扬。这里的胡杨木柱,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木柱密集地矗立在墓地周围。 女性的棺前立着多棱形的木柱,高度大多在1.3至1.5米之间,上面涂有红色,缠绕着毛绳和草束。而男性的棺前则立着类似木桨形状的立木,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大的高达2米,宽约0.8米,上面涂有黑色,柄部涂红色。这些木柱与大量的种子一同出土,象征着古人对繁衍后代的渴望,同时也证明了至少在四千年前,当地人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且富有独特的风格。男性通常穿着短内衣和长裤,外面罩一件斜领、无扣、宽袖的长袍,长袍的下摆可以到膝盖以下,这种长袍被称为“袷袢”。除宗教职务外,男性都要系上一条布腰带,头戴四棱小花帽,名为“朵帕”。冬天时,他们会戴上圆形皮帽,脚穿长筒靴或毡靴。 女性的服饰则更为华丽,她们喜欢穿用彩色艾德莱斯绸制成的连衣裙,外面披上一件背心,脚穿长筒皮靴,头上戴着精致的绣花帽或纱巾。在南疆,女性外出时,除了戴帽子,还会披上一块白色头巾或棕色面纱。女性在装饰上也很讲究,她们喜欢戴耳环、手镯和项链,还常常化眉、染指甲,梳起长辫子,并在发髻后插上一把星月形梳子作为装饰。
1935年,在盛世才主政时期民众大会上,在全疆确定了“维吾尔”族这个族称,同时把
运赛过去
2025-02-06 20:3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