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52岁的金庸带着16岁的林乐怡来到妇产医院,原配朱枚拦着金庸说:“好处不能让你全占,她和孩子,你只能选一个!” 在2018年12月的《明报月刊》“金庸纪念专号”中,有一篇名为《关于金庸——倪匡、潘耀明对谈》的文章,这篇访谈发生在2018年11月6日下午,地点是倪匡在北角的寓所。访谈中,倪匡回忆起与金庸的往事,特别提到金庸曾有过一个构思,想写有关黑旗军刘永福的故事。倪匡表示,金庸想写这个话题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冷门的题材。 但金庸却认为,越是冷门的题材,越能够给他更多的创作空间。潘耀明继续追问,询问倪匡金庸是什么时候提出这个想法的。倪匡回答道,这是很久之前的事,金庸曾说过,他有意将这篇文章写进《武侠与历史》杂志中。倪匡补充道,这个想法可以追溯到很早,尤其是当时在这个杂志上,虽然写武侠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涉及历史的却少之又少。 金庸的职业生涯始于1940年代初期,那时他以笔名“查理”在《东南日报》的副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包括《一事能狂便少年》和《千人中之一人》等。抗战胜利后,金庸回到了杭州,并开始在《东南日报》担任记者。1947到1948年期间,金庸进入了《大公报》担任编辑。不久之后,《大公报》的香港版开始复刊,金庸随之南下,定居香港。 1950年,《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创办,金庸被调任为副刊编辑,并与梁羽生——当时还叫陈文统——一起办公。在这段时间内,金庸与梁羽生合作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金庸对西方电影和电视的兴趣颇深,每天都会看一部电影,在香港丰富的电影资源中,他几乎每天都会看完一部。梁羽生与金庸之间有着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其中一个便是下棋。梁羽生喜欢围棋和象棋,而金庸则偏爱围棋。 1976年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风依旧潮湿闷热。在一家妇产医院门口,三个人的身影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画面。52岁的金庸站在医院的台阶上,他的目光在16岁的林乐怡和原配妻子朱玫之间来回切换。这个上午注定要被写进这三个人的人生档案里。 朱玫的声音打破了这份沉寂。她看着金庸,提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的选择:"你得做个选择,她和孩子,你只能选一个。"这句话像一把利剑,划破了医院门前的宁静。站在一旁的林乐怡紧紧攥住了自己的衣角,她年轻的面庞上写满了不知所措。 作为《明报》的创始人,金庸在这一刻似乎失去了他一贯的决断力。他习惯性地整理着西装外套的纽扣,这个动作他每次在报社开会前都会做,但此刻显得格外刻意。医院的走廊上,护士们推着药车来来往往,对这场发生在门口的对峙视而不见。 这一刻的金庸,与他笔下那些果断豪迈的武侠人物判若两人。他站在那里,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禁锢住。朱玫的话语不断在空气中回响,将这个初夏的上午变得愈发沉重。这位在文坛叱咤风云的作家,此时此刻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门诊大楼的玻璃幕墙倒映出三个人的身影。朱玫挺直的背影透露出她身为《明报》元老记者的气质,多年的从业经历让她即便在这样的场合也保持着一种特殊的镇定。 金庸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细节,蔡澜曾透露,金庸因身体不适,曾经患过一场大病,因此医生曾明确告诫他不能再食用甜食。然而,这样的医嘱并未完全被执行,金庸显然难以忍受长期不能吃甜食的煎熬,尤其是当某件事被迫压抑时,反而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住院期间,金庸便采取了“曲线救国”的办法,他将两块巧克力藏在不同地方。 第一块藏在自己的睡衣口袋里,还特意露出了一小角,方便他人一眼就能看到;第二块则藏进了照顾自己的护士口袋里,金庸做得悄无声息,直到护士没有察觉。正当金庸将巧克力偷偷藏匿的行为显得极为隐蔽时,他的夫人出现了,立刻发现了丈夫口袋中的巧克力,并严肃地将其没收。随后,夫人离开后,金庸便快速地从护士口袋里拿出那块巧克力,悄悄吞下。这种细节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蔡澜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这种“小聪明”正是金庸能够创造出各种独特故事情节的源泉。 在金庸的职业生涯中,除了文学创作外,他还长期经营《明报》。金庸曾说:“办报纸,不能过分浪漫。”他长期对报纸的运营细节进行精确计算,关心每一项开支,从报纸的印刷成本到员工的薪资、退休金等,金庸都做得一丝不苟。而这份严谨并非让他对员工吝啬,相反,他关心员工的福利,尤其是在《明报》逐渐兴盛之后,金庸便设立了牌局,让员工们在节日期间能够放松娱乐。 金庸对处世之道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特别喜爱一句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句话也是他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他推崇的宽容精神。然而,这种宽容并非没有原则,他在必要时也能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曾有一位名为王朔的评论者,批评过金庸的《天龙八部》,认为自己所读的版本不好看。金庸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通过细节巧妙地指出,王朔所看的可能是盗版书,而盗版书的内容散乱错误,这种情况并不能代表金庸的作品质量。
1976年,52岁的金庸带着16岁的林乐怡来到妇产医院,原配朱枚拦着金庸说:“好
运赛过去
2025-02-06 20:3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