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冼恒汉被免去兰州军区政委和甘肃省主要负责人职务后,虽然开始赋闲,可心里还惦念着工作了十余年的甘肃和老百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老话对许多革命将领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人都出身贫寒,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事业,成为了人民敬仰的开国将领。然而,历史上并非所有的英雄都在一开始便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尤其是在战场上,年轻的士兵们往往被赋予较为安全的任务,比如担任宣传员等职务。冼恒汉,就是一位从红军宣传员做起,最终成为开国中将的革命将领。 冼恒汉于1911年9月30日出生在广西奉议县(今田阳)百育乡四那村塘凭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属于壮族。他从小聪明好学,11岁便入私塾,之后进入奉议县城第一小学的高级班,紧接着进入奉议简易师范学校。冼恒汉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尤其在语文方面成绩优异,常常名列年级前茅,深受老师们的喜爱。 1929年12月11日,冼恒汉参与了由邓公等领导的百色起义,加入了红七军,并在第一纵队担任宣传员。作为宣传员,他的主要任务是走村串屯,用壮族方言向当地百姓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中国红军第七军目前实施政纲》和揭露国民党军队的罪行。1930年春,冼恒汉随部队前往黔桂边境进行游击作战,同时还肩负起向军队和当地群众宣传鼓动的责任。他不仅在行军打仗之余,撰写了不少大字标语,还通过自己的演讲鼓舞士气,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革命信心。 6月,红七军回师右江时,冼恒汉请假回家。当他看到家乡被国民党军队和民团摧残后的景象——家园被毁,父老乡亲无家可归——他深受震动。他积极组织乡亲们上山砍伐木材,割取茅草,清理砖瓦,搭建简易草棚。同时,他还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支持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 1977年6月的一个雨天,冼恒汉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细密的雨丝。这场及时雨来得正好,正是甘肃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每当下雨,他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那片他深深牵挂的土地。 在担任兰州军区政委和甘肃省主要负责人期间,冼恒汉始终将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其中,一条山黄河灌溉工程是他任内最具代表性的重大项目之一。这项工程的规划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质疑。当时的甘肃,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的戈壁滩,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一条山黄河灌溉工程的设想,就是要将黄河水引上高地,让戈壁滩变成良田。 离开工作岗位后,冼恒汉虽然开始了赋闲生活,但对甘肃的牵挂却从未减少。每天清晨,收听天气预报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当听到甘肃地区有降雨的消息,他的心情就会特别愉悦;若是遇到预报持续高温少雨,他就会整日忧心忡忡。 面对家人的劝慰,他常说:"种地靠天吃饭,下雨就有好收成,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尽管家人多次提醒他已经离任,不必再为这些事操心,但他依然放心不下。为了及时了解当地情况,他经常与曾经共事过的基层干部保持联系,询问农业生产情况和百姓生活状况。每当收到反馈,他都会认真记录,并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写下来。特别令他欣慰的是,一条山黄河灌溉二期工程在他离任后也顺利完工。 1938年,冼恒汉带领部队奔赴冀中地区,在多次与日军进行反围攻和反扫荡的斗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战斗的同时,他没有忽视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和后勤保障。他强调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不断激励士兵的战斗意志,并着力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他还组织高干读书班,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干部。在后勤方面,冼恒汉带领部队进行开荒生产,种植蔬菜、养殖猪只,解决了部队的给养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冼恒汉逐渐发展成为一名全能的将领,但他的特长仍然是在政治工作方面。 1945年,晋绥野战军成立,贺老总担任司令员,冼恒汉则成为了政治部副主任。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中央成立了第一纵队,冼恒汉担任了纵队政治部主任。在这个时期,冼恒汉加强了政治工作,成立了纵队宣传部,广泛印发学习材料和新闻摘要,并积极组织话剧表演,极大提升了第一纵队的思想觉悟和战斗意志。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了调整,皮定均调往福州军区,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冼恒汉继续担任兰州军区的政委。当毛主席与冼恒汉和韩先楚照相时,他特意嘱咐韩先楚:“冼恒汉是个老实人,你到了兰州后,可不要欺负他呀!”毛主席的幽默使得冼恒汉和韩先楚原本有些紧张的气氛瞬间变得轻松。 1975年,冼恒汉赴天水视察时,遇到了道路结冰,汽车发生了打滑。尽管他们一行人下车推车,但路过的当地百姓见到军装后纷纷上前提出要帮忙。冼恒汉虽然再三婉拒,但百姓却坚持表示:“我们那里也有支左的干部,解放军是帮助我们的,所以我们见解放军遇到困难也过来帮忙。”这一朴实无华的话语让冼恒汉深感温暖,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感受到久违的军民鱼水情。
1977年6月,冼恒汉被免去兰州军区政委和甘肃省主要负责人职务后,虽然开始赋闲,
运赛过去
2025-02-06 20:31:51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