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王淦昌邀请束星北加入中科院。束星北把头一扬,说“中国科学院有些人属于“政治学者”,非科学家气质多一些,我看不惯。”当时的院长郭沫若是个文人,根本就不是搞科研的,确实还有很多人也是非科学家,都在院里面安排了职务。 有这样一个人,他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以及“中国的爱因斯坦”,他的才华在当时的物理学界中独树一帜。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表示:“我的一生与他对我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在谈及他时,也曾说道:“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做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虽然经历了坎坷,但仍然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如此多的贡献,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这位人物就是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他的一生,始终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 束星北出生在一个优越的家庭,他从小就开始学习。与同龄的孩子们相比,他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尤为突出。同样的课文,别人需要反复琢磨,他读一遍便心领神会。教他读书的老师魏翘楚非常赞赏他,曾对束星北的父亲说:“您儿子真聪明,是读书的好苗子。”虽然老师的赞美无疑是对束星北天赋的认可,但他有个性格特点却不为人知——他脾气急躁、心直口快,说话直白,没有太多的委婉,因此常常让同窗无言以对。束星北的天赋很像他父亲,但性格却更像母亲。 年轻时,束星北曾踏上了漫长的学术求学之路,从日本、朝鲜一路到欧洲各国。他拒绝了国内亲友的资助,选择了半工半读的方式生活,依靠一些又粗又累的工作赚取生活费。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束星北的生活极为简朴,常常只能睡在狭小的合租房中,吃一个面包勉强度日。 有一天,束星北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亲自去见他的偶像——爱因斯坦。于是,他从美国出发,历经艰辛,终于来到了柏林。为了能吸引爱因斯坦的注意,束星北准备了两篇关于相对论的论文进行展示。爱因斯坦看过之后,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专门邀请束星北进行长时间的讨论。 1952年的冬天,北京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寒意中。王淦昌裹紧大衣,走在结冰的街道上。作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筹建者,他此行的目的是邀请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加入中科院的团队。 到了束星北的办公室,两位物理学家的谈话并没有如王淦昌预期的那样顺利。面对邀请,束星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中科院内部存在着"政治学者",这些人缺乏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品质。他特别提到了时任院长郭沫若,认为一个文学家主持科研机构的最高学术机构,显然与科学发展的规律不相符合。 这番言论背后,是束星北数十年来对科学精神的坚持。在国外求学期间,束星北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天赋。他参与了狄拉克方程的推导工作,深入研究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关系,这些都是当时物理学最前沿的领域。1931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这份成就让他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 1944年,面对国防需求,他带领团队投入到雷达研制工作中。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他们成功研制出了可探测地面约10公里远目标的雷达系统,为中国雷达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成就为他赢得了"中国雷达之父"的美誉,也体现了他将物理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科研成就,1952年王淦昌才会专程邀请他加入中科院。 束星北一生淡泊名利,始终心系国家,为了培养后辈的爱国情怀,他从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们牢记使命。他曾为孩子们定下一个规矩:可以出国留学,但学成之后必须回到中国,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在家人眼中,束星北显得固执,执意要求后代留在国内,不允许他们在国外定居。然而,这种固执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他在工作中的坚持也曾让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战争胜利后的那段日子,百姓们庆祝着新中国的崭新明天,整个国家在混乱中逐步恢复发展,科研领域也难免被政治因素所影响。虽然对于国家来说,这种局面可能有其利的一面,但束星北的内心却因此充满了惆怅。 在一次学校邀请热力学家王竹溪做学术报告时,束星北毫不犹豫地站上讲台,打断了王竹溪的发言,直言他的报告存在严重错误,并提出了具体的反驳意见。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逐一指出公式和概念中的问题,讲解自己的看法。这番举动让现场的气氛变得十分尴尬,王竹溪显得无地自容。而束星北在事后却冷静地表示:“有些东西他没从根本上讲清楚,我自然不能忍受。以前在大学里,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1979年,中科院为导弹轨迹计算项目提供了100万的科研经费,然而,面对这样一笔巨额奖励,许多人却不敢接下这个任务。束星北没有任何犹豫,他走进了钱学森的办公室,只要求了几样简单的东西:一个手摇式计算器、一支笔、一些纸张和一个安静的地方。几天后,他便交出了计算结果。虽然他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但那笔100万的奖励经费,他一分也没要。这时,他已经73岁了,依旧保持着对学术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
1952年,王淦昌邀请束星北加入中科院。束星北把头一扬,说“中国科学院有些人属于
运赛过去
2025-02-06 20:31:50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