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曾志与儿子石来发,以及孙子蔡接班,一同踏上了长城之旅,他们游玩时拍摄了一张老照片。当时,曾志已经七十多岁了,但看上去依然健康有活力。照片中,戴着棉帽的是他的儿子石来发,当时已过五旬。 1985年的长城景区游人如织,游客们纷纷登上这座见证中华文明的古老城墙。在众多游客中,有一个特殊的三人组合格外引人注目: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一位戴着棉帽的中年男子,还有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这位老人就是曾志,时年七十岁的她站在长城之上,目光坚定而温和。她身边戴着棉帽的是她的儿子石来发,已经五十多岁的他面容质朴,带着农民特有的淳朴。 这一年的长城之行,是他们一家三代人的第一次远行。在当时的中国,能够有机会游览长城的人并不多,这次机会来之不易。 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个时期,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旅游业,长城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曾志一家的长城之行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一位革命老干部,曾志见证了中国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发展的巨大转变。 这张在长城上拍摄的老照片,定格了这个特殊家庭三代同游的珍贵瞬间。照片中的三人,每个人的表情都很自然,没有刻意摆拍的痕迹。 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一次普通的家庭旅行,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从井冈山的革命岁月,到和平年代的长城之游,这其中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在1985年的中国,像这样的家庭旅游开始逐渐普及。 长城之上,曾志一家的这次相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游活动,更是一次难得的天伦之乐。这张老照片,成为了他们家族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当天的旅程中,他们登上了长城的制高点,远眺四周景色,感受着祖国的壮丽河山。这次长城之行,不仅让他们领略了名胜古迹的风采,更加深了三代人之间的感情。 1928年的井冈山,战火纷飞,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怀有七个月身孕的曾志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当时的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每一个红军战士都必须全力以赴投入战斗。曾志虽然怀有身孕,但仍然坚持在医院担任党总支书记的工作。 同年11月,曾志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已经在半年前牺牲的夏明震同志。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女革命者既要为革命事业奋斗,又要照顾年幼的孩子,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当时的形势不允许她有太多犹豫的时间。 在孩子出生26天后,曾志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将孩子托付给了井冈山王佐部队的一位姓石的副连长。 这个决定对于一个刚刚成为母亲的女性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在革命事业和个人亲情之间,曾志选择了前者。 随后,曾志跟随大部队离开了井冈山。从此,母子俩开始了长达24年的分离。 在这24年里,曾志的孩子改姓石,取名石来发。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打击革命力量,多次搜寻这个红军后代。 为了保护石来发,他的养父母一家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迫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年仅6岁的石来发不得不跟随着70多岁的养祖母相依为命。 养祖母虽然双目失明,但为了抚养石来发成人,她带着年幼的石来发四处讨饭。石来发在前面引路,老人家在后面拿着破篮子和碗,就这样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直到1952年,这对分离多年的母子才终于重逢。此时的曾志已经担任广州市市委书记,而石来发也在井冈山成家立业。 井冈山政府专门派人将石来发送到广州与母亲相见。24年的时光流逝,当年的婴儿已经长大成人,而革命者的母亲也已两鬓斑白。 1952年的重逢本可以是这对母子开始新生活的起点。曾志安排石来发在广州工厂工作,晚上去夜校学习,希望能让儿子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但是石来发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回到井冈山,继续照顾那位将他抚养长大的失明养祖母。 这个决定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在石来发看来,没有养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没有他的今天。 对于儿子的选择,曾志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和支持。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石来发的孝心,也展现了革命家庭的优良品格。 回到井冈山后,石来发继续过着务农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劳动赡养养祖母,履行着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 直到1985年,这个特殊的家庭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团聚机会。三代人一同登上长城,共同见证祖国的发展变迁。 这次长城之行,是和平年代的一次普通旅游,但对这个家庭来说却意义非凡。这是一次革命精神与家庭亲情的完美融合。 在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片曾经的革命圣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 石来发的儿子石金龙一直生活在井冈山。他们家族的故事,成为了井冈山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石金龙经常向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他父亲和奶奶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传承着革命精神,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85年,曾志与儿子石来发,以及孙子蔡接班,一同踏上了长城之旅,他们游玩时拍摄
历史有小狼
2025-02-06 19:35:4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