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文物越王勾践剑被送到新加坡展览,可结束时却出现了意外,在整理文物封箱的时候,剑被卡在玻璃槽里出不来了,工作人员一不小心,用力给拔了出来,结果在剑身上留下了一道7厘米左右的划痕。
(信息来源:新浪收藏2016.12.7越王勾践剑之谜 古剑何以千年不锈)
这把剑在地底下躺了两千年,居然还是锋利无比,能轻易切断头发,这不是武侠小说,而是国宝越王勾践剑的真实写照,它身上隐藏的秘密,可比任何网文都精彩。
先说地理位置,吴越这地方,河多地少,注定不适合玩“大兵团作战”,步兵肉搏战最重要,所以用的武器得又轻巧又得锋利,这两样都得有,好巧不巧,这地方又盛产铜和锡,这不妥妥的宝剑量产基地?
吴越两国地理位置紧挨着,技术共享不要太方便,青铜剑铸造技术发展迅速,这妥妥的古代军工复合体啊,吴越剑可是有两手绝活,菱形的秘密格子、剑头上的同心圆圈,还有它的多层剑身设计,这三种工艺精妙绝伦,领先世界两千年不止。
可惜啊,到了秦汉就失传了,还好现在有些大佬级专家,通过研究和反复试验,算是把这些谜团逐步解开了,算是古为今用吧。
光说工艺没用,还得看成品,这把越王勾践剑,长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8.4厘米,这尺寸,不大不小,正合适,更厉害的是它的细节,剑身上刻满了菱形花纹,就像精心设计的纹身。
剑格,也就是剑身和剑柄连接的地方,镶嵌着蓝色琉璃和绿松石,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下,也能散发出幽幽的光芒,这颜值,简直是艺术品,剑首外翻成圆箍形,内圈还有11道同心圆,最细的地方细的像头发丝,这工艺水平,没个几十年经验根本做不出来,妥妥的匠心之作。
当然,一把宝剑最重要的,还得看它的铭文,越王勾践的宝剑上,刻有八个像是鸟儿图案的古代文字,这鸟篆,说白了就是一种很难辨认的古文字,就跟甲骨文一样让人头疼。
一开始,专家方壮猷认为,这八个字是“越王邵滑自作用剑”,他还以为墓主人就是越王,但这说法,没几个人信,关键时刻,故宫博物院大佬唐兰出手了,他用自己独家研发的古文字研究方法,解读出这八个字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是“勾践”的通假字,这把剑,它可是属于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的,这消息一传开,学术圈直接炸锅了,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认,唐兰是对的,这大型考古现场直播,也算是有个圆满结局了。
问题来了,越王勾践的剑,怎么会出现在楚国的墓里,这就好比,在北京的古墓里发现了秦始皇的兵马俑,肯定有故事!
第一种说法是,越王把女儿许配给楚昭王时,随嫁的礼物中就有这把剑,第二种说法是,越王为了和楚国联手对抗吴国,把这把剑当作礼物送了出去,第三种说法是,当楚国击败越国后,这把剑也就变成了他们的战利品。
不过,在楚国都城附近,一共发现了五把越王剑,看来楚国灭越国后,把越国宗庙里的宝剑都给打包带走了,这事儿也不太可能这么巧,历代越王都把宝剑送给了楚国,这不像随便就能发生的事。
这把宝剑的出土也纯属意外,1965年,湖北荆州那地方大旱,为了解决用水问题,他们挖水渠时,没想到碰到了一窝古墓,其中一座墓,就是望山一号楚墓,墓里出土了不少青铜、漆木、玉石等宝贝,看来墓主人身份不一般。
有学者猜测,这墓里的主人或许是楚国的哪个大人物,考古队清理内部棺木时,意外发现了一把古剑,这把宝剑在地底躺了两千年,居然没生锈,依旧闪着寒光,更让人震惊的是,它依然锋利无比,轻松划破了二十多层纸,这妥妥的黑科技啊!
宝剑千年不锈,是因为宝剑的材质很特殊,剑身中间的部位铜多锡少,这样韧性更强,不易折断;而剑刃那部分锡多铜少,这样刀刃更硬,切割力更强,剑身上的图案里加了点硫,这样就不容易生锈了。
这技术,比现在的3D打印还牛,这把剑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它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特殊的氧化铬涂层,镀铬技术可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做到的,这真是个未解之谜。
当然,也有人认为,宝剑不锈主要是因为墓葬环境好,望山一号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就像个天然保险箱,保护了宝剑,而且,墓里的土壤也比较干燥,不利于金属锈蚀,当然,氧化铬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越王勾践的宝剑在海外展出,让全球都为之赞叹,但1994年在新加坡展览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不小心操作,宝剑被有机玻璃划出了一道小划痕,虽然伤痕不大,但对国宝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那以后,越王勾践的宝剑就不再允许出国展览了,总之,越王勾践剑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这可是古代智慧的精华,见证了时光的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