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国民党十二兵团中将司令黄维孤影孑然,鲜有友人。同事杨伯涛避之不及,上级杜聿明亦遭其冷遇,连擅长交际的沈醉亦未曾主动接近。黄维高傲孤僻,对同事下属多有不屑,视邱行湘之勤勉为奴性,杨伯涛之认罪为背叛。
黄维痴迷永动机研究,女儿黄敏南多次劝阻无果,更显其固执。在管理所,黄维特立独行,被视为怪人。其心中最恨三人,除张淦外,董益三亦在其列。董益三曾扇其巴掌,此事成为黄维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痕。董益三因积极“改造”上榜第二批特赦名单,更令黄维怒火中烧。
然而,黄维与杨伯涛虽分歧不断,却非最恨之人。杨伯涛对黄维在淮海战役中的一意孤行耿耿于怀,认为其害得第十八军大败。黄维心中最大之恨,实为亲信廖运周。廖运周在关键时刻“背叛”黄维,黄维至死未能释怀。殊不知,廖运周实为卧底,其行为乃正义之举。
黄维在战犯管理所如局外人,难以融入。特赦后,心中仍存芥蒂。黄维之倔与孤,既显其性格,亦映时代人心之复杂。历史长河中,每人皆有站队与选择,黄维身上,忠诚与背叛、坚持与妥协交织斗争。真正英雄,或不仅为战场胜者,更在于败后自省、放下过往、迎接新生之人。